1956年,解放军在哀牢山深处,发现 一群几乎全裸的男男女女 哀牢山深处究竟隐藏着什么秘密?1956年夏天,当解放军战士深入云南中越边境的原始森林时,一个令人震惊的发现改写了一个民族的命运。这群几乎全裸的神秘人群,背后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故事? 1956年夏天,中国人民解放军工作队在中越边界的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的原始森林里发现了苦聪人的踪迹。这个发现震动了整个云南边防部队,因为在那个年代,很少有人相信在现代社会还存在着如此原始的人群。 解放军在云南原始森林深处,发现一群衣不蔽体,蓬头垢面的男男女女。经过调查发现人数不少,他们生活的环境十分落后,常年在幽暗的森林下生活,服装破烂不堪,住的是低矮的草棚,靠野果捕猎生活。这些人就是苦聪人,苦聪人自称"果搓惹",《新唐书》记载的"锅挫蛮",就是苦聪人。 苦聪人的生活状况远比想象中更加原始。他们没有纺织的技术,平常用芭蕉叶裹着身体,包括刚出生的婴儿也是。他们的房屋又小又窄,通常只有一公尺高。他们的房子只有一间房间,而火被摆在最中间,由狗、猪、鸡和人们睡觉的地方围绕着,因为没有窗户,所以那个唯一的房间通常都很暗。 1959年,新华社记者黄昌禄的长篇通讯《苦聪人有了太阳》,真实记录了当年寻访的艰难。"进林的第四天,忽然看见一个头发披到肩上、脸孔黝黑的人,身上挂了几条烂布筋筋。他们欢喜地大叫起来:'老乡,老乡!'哪晓得这人听见喊声,掉头拼命就跑……" 苦聪人对外界的恐惧并非没有原因。在旧社会,他们曾经试图走出森林,但遭受了土司制度的压迫和国民党官员的掠夺。有些国民党官员甚至趁苦聪人外出打猎时,将他们从山中采集的金玉宝石洗劫一空。这些痛苦的经历让苦聪人对外界产生了深深的恐惧。 按蒙自军分区和当地党委的指示,驻军边防某部派出边防民族工作组,到原始森林中寻找苦聪兄弟的踪迹,并将这一艰巨任务交给了边防某部副班长杨克彬、战士郑益厚、邬国平3人。这三位解放军战士成为了首批深入哀牢山寻找苦聪人的先遣队员。 寻找苦聪人的工作极其艰难。经过数天艰辛的寻找,先后寻找到了35户185位苦聪人。但这只是开始,更多的苦聪人仍然隐藏在深山老林中。 1957年春天,为了让漂泊在深山老林的苦聪人出林定居,金平县委和县人民政府又抽调18位各民族干部组成的"苦聪人访问团",由副县长刘天德率领,第三次寻访苦聪人。 工作队员们采取了极其耐心的工作方法。工作队每次进山,都带上衣服、盐巴和粮食。几经努力、几番接触,苦聪人感受到工作队与土匪、土司不同,戒备心慢慢放下了。他们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善意,与苦聪人同吃同住,学习苦聪语言,了解他们的生活习俗。 用了整整半年时间,找到了游居在深山老林中的2177位苦聪人。这个数字令人震惊,在20世纪50年代,竟然还有两千多人过着原始社会的生活。 苦聪人走出森林后,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苦聪人由原始社会一步跨入社会主义社会,愚昧落后和陈腐的传统观念使得他们一度难以接受外部世界的新变化。有相当一部分苦聪人在尝试定居生活后,又重新回到了深山老林。 政府并没有放弃,而是继续派遣工作队进山劝导。出山后,因不习惯山下的气候和生活习惯,苦聪人曾几度重回老林。政府又一次次派人进山劝导,并为他们重新定居提供支持、发展产业,才慢慢把他们稳住。 政府为苦聪人的发展投入了大量资源。据不完全统计,从1951年到2005年间,各级政府先后对苦聪人投入资金5200多万元。这些资金主要用于改善苦聪人的生存条件,修建农田水利设施,建造住房,发展教育事业。 1985年,"苦聪人"被划归为拉祜族,获得了正式的民族身份认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苦聪人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今天的苦聪人已经完全融入了现代社会。至2021年,生活在镇沅的苦聪人人均纯收入从2005年的187元提高到13160元。他们中有的成为了教师、医生、公务员,有的外出打工经商,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着美好的生活。 黄昌禄动情地写道:"为了找寻一个被旧时代遗弃了的人口很少很少的兄弟民族,我们的党和人民政府先后花了五年时间,付出了多么大的代价……"这句话深刻地反映了新中国对少数民族的关怀。
1956年,解放军在哀牢山深处,发现一群几乎全裸的男男女女 哀牢山深处究竟隐藏
历史趋势解码
2025-07-25 01:04:11
0
阅读: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