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元旦,第三次长沙会战中,日军两个联队突破了我军防线进入了长沙城。当敌人

熹然说历史 2025-07-25 00:13:46

1942年元旦,第三次长沙会战中,日军两个联队突破了我军防线进入了长沙城。当敌人准备发起新一轮攻势时,突然,空中响起尖锐的炮弹滑过空气时的嘶鸣声。 薛岳于1896年出生,名薛仰岳,因出生时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朝刚战败,其父起名"仰岳"以求能效法岳飞成为民族英雄。从小立志报国的薛岳,1907年春,刚满十岁的薛岳,进入黄埔陆军小学学习,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 1922年陈炯明叛变时,年轻的薛岳就展现了过人的军事才能。6月16日凌晨3时,陈炯明公开叛变革命,警卫团叶挺营坚守总统府前门,薛岳指挥所部固守后门,多次击退了叛军的进攻。在那次生死攸关的战斗中,叶挺营在前面开路,薛岳率领机枪营垫后,冒着枪林弹雨,将宋庆龄护送到岭南大学校长钟荣光的寓所石屋。这次护卫行动,让孙中山对这个年轻军官刮目相看。 抗战爆发后,薛岳担任第九战区司令长官。前两次长沙会战的经验教训,让他深刻反思战术问题。1941年9月第二次长沙会战,薛岳骄兵致惨败,这次失败对他打击很大。薛岳的个性刚愎且坚毅,在用兵上,十分注重谋略。薛岳的记忆力惊人,在作战之前,贯注精神在地图上,因此,对于战场的一山一水,一丘一陵,他都了如指掌。 正是基于对湘北地形的深入研究,薛岳创造出了著名的"天炉战法"。天炉就是炉子,炉子底部有火猛烧,而四周也有火灼。其实就是用部分兵力一路拦截阻击日军攻击,但是又不阻死,而是逐次抵抗,把敌人一步步往前引,在杀伤敌人的同时吸引敌人入"口袋袋底",然后其他各军从正前面、两个侧面,后面同时出击,四处围歼敌军的战法。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发生在1941年12月24日至1942年1月16日的湖南和江西北部的部分地区,交战双方为中华民国第9战区司令薛岳所统帅的国民革命军第9战区部队共300,000人与日本第11军司令阿南惟几所统率的日军第11军共约120,000人。 战役初期,日军进展顺利。1941年12月23日,日军第40师团一部向守军第20军油港河以南阵地攻击。24日,新墙河下游因降雨水位上涨,日军第6师团向守军第20军第134师新墙河阵地实行渡河攻击。按照薛岳的计划,国军采取逐次抵抗的策略,一步步将日军引向长沙。 1942年元旦,两万余人的泰山军被七万多日军团团包围在长沙城内,阿南惟几骄傲自满的写下了元旦长沙四个大字,认为只需一天的时间就能攻下长沙。这位日军指挥官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掉进了薛岳精心设计的陷阱。 关键时刻到了。1942年元旦,长沙第三次会战全面展开,在观测所观察到长沙郊区前沿阵地,信号弹直冲天空,此起彼落,火光闪闪,浓烟及尘土飞扬。就在日军准备发起新一轮总攻时,当时接到司令长官部指示,要对东屯渡、浏阳河一线进行拦阻射击,给敌以迎头痛击,以摧其攻势气焰。 那声尖锐的炮弹嘶鸣,来自岳麓山上的国军炮兵阵地。岳麓山炮兵则依靠东北风的有力风向继续对日军进行打击。这些重炮的轰击,彻底打乱了日军的进攻节奏。原本信心满满的日军顿时陷入混乱,他们万万没想到会遭到如此猛烈的炮击。 更要命的是,第十军部队协同在白沙岭地区歼灭突入长沙市区的日军第3师团加藤素一大队并击毙大队长。国军士兵从该名少佐大队长身上搜得获得重要机密文件,大意为:"日军弹药匮乏,补给告急"。这份情报对薛岳来说简直是天赐良机,薛岳获得该情报后,兴奋地说:"有此情报,胜过千军万马"。 掌握了日军弱点后,薛岳立即调整部署。等到1942年1月4日,前来包围日军的中国援军在长沙城南雨花亭吹响冲锋号时,敌人听到背后雄壮的号音,如闻霹雳,纷纷逃窜。"天炉战法"的威力开始显现,日军发现自己已经被重重包围。 阿南惟几这才意识到情况不妙,在攻击长沙不逞,背后又出现包围的情况下,阿南惟几被迫于3日晚下达了"反转"命令。但为时已晚,国军的合围圈已经形成。 撤退对日军来说变成了一场噩梦。在12天的撤退中,日军因遭到国军的猛烈围堵攻击而伤亡巨大,仅有1.3万人成功撤回,日军以往不留尸体于战场的惯例也被迫放弃,在战斗地点留下大量尸体未能带回。 这次胜利的影响远远超出了军事层面。第三次长沙会战的胜利,更提升了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中的地位,美国随后向中国提供了五亿美元的贷款,并同英国一起,取消了一系列对华不平等条约。世界上26个反法西斯的国家在美国华盛顿集会,发表联合宣言。中国与美国、英国、苏联作为四大强国,领衔在宣言上签字。 对于阿南惟几来说,这次失败成了他军事生涯的转折点。第11军司令官阿南惟几即被调任他职,第3师团长则在战斗进行中的1月6日即被免职。多年后日本投降时,阿南惟畿剖腹自杀,他在遗书中说,"第三次长沙会战的惨败,是我终生最大的遗憾。" 那声划破长空的炮弹嘶鸣,不仅粉碎了日军的攻势,更奏响了中国抗战反攻的号角。第三次长沙会战的胜利,让世界重新认识了中国军队的战斗力。

0 阅读:127
熹然说历史

熹然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