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我国从苏联引进了20克极为珍贵的蛔蒿种子,并将其均分为4份,

历史趣闻星 2025-07-24 11:16:35

1952年,我国从苏联引进了 20 克极为珍贵的蛔蒿种子,并将其均分为 4 份,分别送至呼和浩特、大同、西安、潍坊这四个国营农场展开试种工作。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52年,一项关乎亿万儿童健康的任务悄然展开,中国刚刚从战火中走出,百废待兴,传染病和寄生虫病仍在城乡肆虐。 儿童蛔虫感染率居高不下,尤其在农村地区,因卫生条件差、施肥方式落后,蛔虫病传播广泛,孩子面黄肌瘦、发育迟缓、易患并发症,公共卫生形势极为严峻。 在此背景下,中国开始寻求国际合作,希望引进更有效的驱虫手段,当时苏联科研界已有突破性成果,一种名为“蛔蒿”的植物被证实含有对蛔虫具有显著麻痹作用的成分。 经过多轮外交谈判和科学领域的沟通,苏联方面最终同意提供20克蛔蒿种子援助中国,这些种子重量虽轻,却承载着摆脱蛔虫危害的希望。 这批种子被分装入四只防潮玻璃瓶中,密封保存,每瓶附带温湿度监控装置,确保在运输与贮存中不受损坏。 国家农业主管部门根据地理、气候和土壤类型的不同,选定了呼和浩特、大同、西安和潍坊四个农场作为试种基地,这一安排既体现了试种的严谨,也反映了对成功可能性的多维度考量。 在接下来的试验中,三地种植状况均未如人意,呼和浩特地处高寒区,气温长期偏低,蛔蒿在出苗后便遭遇冻害。 大同的碱性土壤影响了植物根系生长,造成成活率极低,西安虽具备一定的温带气候优势,但降水偏少,难以满足蛔蒿的生长需求,多重不利条件之下,三地试种相继失败。 唯有潍坊的沙质壤土、温和湿润的气候和适度日照,为蛔蒿提供了理想的自然环境,潍坊农场的种植人员全力以赴,从土壤改良、灌溉管理到病虫害防治,每个环节都极尽细致。 试验田一度采取封闭管理,为防止种子丢失,夜间安排值守,在持续数月的努力下,潍坊试种最终成功,蛔蒿顺利出苗并长势良好。 试种成功带来了新的课题,从蛔蒿中提取出来的有效成分,α-山道年,药效虽强,但苦味极重,尤其是儿童服用时往往难以接受,当时的制药部门为此反复研究,试图找到既能保留药效又能让孩子们愿意服用的形式。 在多次试验之后,科研人员尝试将提取物与糖浆、食用色素等辅料混合,压制成塔形糖果,这种造型新颖、入口先甜后苦的糖果不久后投放市场,因其形似小塔,被人们称为“宝塔糖”。 宝塔糖迅速在城乡儿童中传播开来,孩子们主动到学校或社区领取,有的甚至因为味道甜美而误认为是奖励糖果,在极大提高儿童服药依从性的同时,这种新型剂型也有效推动了蛔虫病的防治进程。 潍坊作为原料基地的地位日益重要,蛔蒿种植面积随之不断扩大,相关制药厂也逐步实现半自动化生产,年产宝塔糖的数量在短短数年内攀升至数十亿粒。 可这种曾一度风靡全国的药品,也并非始终一帆风顺,1960年代,一场持续多日的强降雨侵袭潍坊地区,大片蛔蒿田被洪水淹没,原料仓库也遭到不同程度的损毁。 尽管有技术人员事先储备了部分种子,但由于灾害影响严重,产量一度骤降,随后数年内,随着国家将重点资源投入到粮食生产上,大批蛔蒿种植区被改种为主粮作物,产业发展陷入停滞。 进入70年代,医疗科技的进步带来更大的变革,多种新型化学驱虫药物相继面世,在疗效、服用便捷性和成本控制方面逐渐取代了传统的植物源药物。 同时国家对农村地区的公共卫生治理力度加大,粪便无害化处理、饮水安全工程、健康教育普及等措施共同降低了蛔虫传播风险,蛔虫病的发病率逐年下降,治疗需求随之减少。 回望这段历史,人们才更深刻理解那20克种子的意义,它不仅是一段公共卫生危机下的应对尝试,更是一项跨越国界、跨越学科的协作范例。 从引进到试种,从提取到制剂,每一步都凝结着时代的智慧与人民的韧性,今天的孩子或许已不再记得宝塔糖的模样,但这段关于防病治病的历史,仍值得一代又一代人铭记。 对于这件事你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息来源:河南疾控——消失的宝塔糖,80后的记忆,你吃过吗?

0 阅读:0

猜你喜欢

历史趣闻星

历史趣闻星

如星闪耀,点亮历史趣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