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老山女兵谢楠因私自开枪为牺牲的战友送行被开除,20年后,谢楠回到烈士陵园,她用957朵玫瑰花铺满整个陵园,向战友们献上了一场感人的战友情深情告别。 1984年的老山战役十八岁的谢楠作为一名军医,随部队奔赴前线,在这个贵州军人之家出身的姑娘眼中,战场的残酷远超想象,每天,她都要争分夺秒地救治伤员,看着一个个年轻的生命在战火中凋零,她用颤抖的双手包扎伤口,用温柔的话语安慰伤者,用全部的热情投入到这场保家卫国的战斗中。 在战地医院里,她结识了同样来自贵州的小战士赵勇,这个比她小一岁的男孩,性格开朗,心地善良,总是叫她“楠姐”,一次休整时,赵勇向她吐露心事,说起了家中有眼疾的父亲,老人终日生活在黑暗中,唯一的愿望就是能有一台收音机,听听外面的世界,为了完成父亲的心愿,赵勇准备攒钱买一台收音机,只差最后的十五元。 谢楠当时只有十元,本想留五元应急,便将十元借给了赵勇,谁曾想这个决定会成为她一生的遗憾,不久后,赵勇在一次战斗中壮烈牺牲,随身携带的那十元钱被整整齐齐地包在纸里,连同他给父亲买收音机的心愿,永远地留在了战场上。 当战友告诉谢楠这个噩耗时,她的心瞬间碎成了千万片,恍惚中,她想起了赵勇生前的点点滴滴,想起了他期待的眼神,想起了那个未能完成的心愿,在麻栗坡烈士陵园为赵勇送行时,谢楠悲痛欲绝,一时冲动之下举起手枪,向天空鸣响了一声致敬的礼炮。 这一枪违反了军纪,谢楠因此被开除军籍,所有的功勋都被取消,但她从未后悔过这个决定,因为在她心中,这一枪寄托着对战友最深切的思念和最后的告别,离开部队后,谢楠回到地方,考上大学,在北京找到了一份体面的工作,但军营的记忆和对战友的思念,却始终萦绕在她的心头,挥之不去。 多年后的一个深夜,谢楠又一次从梦中惊醒,这一次,她终于下定决心,要了却这个困扰了自己二十年的心结,她要重返麻栗坡,要将那张亏欠了二十年的五元钱,还给永远停留在青春年华的战友赵勇。 2004年清明前夕,麻栗坡烈士陵园迎来了一位特殊的访客,谢楠带着精心准备的957朵玫瑰,要让每一位长眠于此的英烈都能感受到春天的温暖,她的脚步在赵勇的墓碑前停住,颤抖着从钱包里取出那张珍藏多年的五元纸币,轻轻放在墓前。 当年那个穿着军装、英姿飒爽的小战士,永远定格在了十七岁,他没能给父亲买到那台收音机,没能再听到家乡的声音,却用年轻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青春之歌。 在陵园管理人员的交谈中,谢楠得知还有三百多位烈士的家属从未来过陵园祭奠,有的是因为不知亲人安葬何处,有的是因为路费不足,更有的是已经无亲无故,这个发现让谢楠的心再次揪紧,她暗自下定决心:要为这些烈士和他们的家属做些什么。 回到北京后,谢楠作出了一个令所有人惊讶的决定:辞去高薪工作,举家搬迁到云南麻栗坡,她在烈士陵园附近开办了“老兵之家”茶社,让它成为战友们重聚的港湾,也成为烈属们寻找慰藉的驿站。 茶社里常常飘着浓郁的茶香,那是故事的味道,每个来访的烈属都能在这里找到关于亲人的只言片语,寻找到一丝心灵的慰藉,老兵们也经常聚在这里,回忆着那段峥嵘岁月,述说着各自的人生轨迹,谢楠就像这个大家庭的主心骨,用她的真诚和温暖,编织着一张爱与情谊的网络。 为了帮助更多无力前来祭奠的烈属,谢楠发动社会力量募集资金,为困难家庭提供交通和住宿费用,她四处奔走,帮助烈属申请救助,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她把这些烈士的父母当作自己的亲人,用实际行动传递着人间的温暖。 信息来源:红色文化网——真实的“芳华”在这里:女兵谢楠的老山情怀!
令人心痛!老山前线,17岁的战士吴光辉,再执行穿插任务中壮烈牺牲。那年,硝烟弥
【1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