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尔街彻底酸了!外媒想不通,为何中国人半年存了17.94万亿,消费还能高达24.5万亿? 在他们的经济逻辑里,储蓄与消费向来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居民把钱往银行存,市场上的消费资金自然会减少,这是欧美经济体长期验证的“铁律”。 然而7月中旬,国务院发布了一组数据,偏偏给了他们一记响亮的耳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5万亿,同比增长5%,线上消费增速更是冲到8.5%。 这样的表现,让那些早前看到17.94万亿新增存款,就断言中国消费会“熄火”的外媒,彻底陷入了混乱。 在欧美国家,储蓄率一旦上升,往往意味着居民开始缩减开支,从奢侈品到日常用品,消费市场会集体降温。 就像上半年因为关税战,美国通胀高企时,居民储蓄率小幅回升,零售数据立刻出现连续多月的下滑,这符合他们的预期。 可同样是处于关税战中,中国上半年不仅整体消费在增长,连西方奢侈品都在中国市场玩起了“降价求生”,2-3折的折扣力度,吸引了大量95后消费者。 这在他们看来简直是“违背常理”,按他们的想法,储蓄增加的背后应该是消费信心不足,怎么还会有人愿意为打折的奢侈品买单? 其实中国的消费增长并非单点爆发,而是呈现出全领域的强劲态势,以旧换新政策拉动了汽车、家电等大宗消费,单这一项就贡献了上万亿的消费额。 国内旅游市场上半年接待人次和收入均大幅反弹,入境游也在稳步恢复,餐饮、住宿、交通等相关消费随之水涨船高。 线上消费里,服饰、美妆、数码产品的销量持续攀升,直播电商的交易额同比增长超过30%。 这些数据凑在一起,形成了一个他们无法解读的悖论,钱明明进了银行,怎么又从另一个口袋流进了消费市场? 在欧美,消费主力多为中产阶级,一旦开始存钱,往往意味着消费规模必然收缩。 可中国的消费市场结构完全不同,既有高收入群体对品质消费的追求,也有中等收入群体在升级消费中的持续投入,更有下沉市场释放出的巨大潜力。 上半年,三四线城市的消费增速比一线城市高出1.2个百分点,县域市场的线上订单量增长近10%,这些被外媒忽略的群体,正是支撑消费与储蓄并行的重要力量。 外媒的困惑还来自对中国政策调控的陌生,他们习惯了政府对市场的“少干预”,却看不到中国各地为拉动消费所做的精准发力。 从发放消费券到举办购物节,从优化新能源汽车购置政策到完善县域商业体系,一系列举措形成了推动消费的合力。 这些政策不是简单地刺激短期消费,而是在稳定居民预期的同时,释放合理消费需求。 比如以旧换新,既让居民在更换汽车、家电时得到实惠,也通过“淘汰旧品、购置新品”的循环,实现了消费与储蓄的平衡。 居民不会因为担心未来开支而不敢消费,也不会因为过度消费而影响储蓄计划,这种调控艺术,是习惯了“自由放任”的外媒难以理解的。 他们更看不懂中国消费者的消费逻辑,在欧美,年轻人往往是“月光族”,储蓄率极低,而中老年人更倾向于存钱养老。 但中国的95后群体,却展现出完全不同的特征,他们一边把部分收入存入银行,为未来做打算,一边又在兴趣消费、体验消费上毫不含糊。 上半年,95后在电竞装备、露营用品、国潮服饰等领域的消费占比超过40%,连打折的西方奢侈品门店里,也总能看到他们的身影。 这种“该省省,该花花”的消费态度,打破了外媒对储蓄与消费关系的固有认知。 说到底,外媒的困惑源于对中国经济体系的无知。 他们用西方的经济模型来衡量中国市场,自然会觉得处处矛盾。中国的储蓄率高,并非因为消费意愿不足,而是居民对风险的防范意识和对未来的规划性更强。 这一数据足以说明,中国的消费市场有着自己的运行逻辑,这种逻辑,华尔街不懂,外媒也猜不透,而这正是中国经济韧性的体现。
华尔街彻底酸了!外媒想不通,为何中国人半年存了17.94万亿,消费还能高达24.
财先生观天下
2025-07-23 15:51:03
0
阅读: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