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陈忠实耗时5年写出的《白鹿原》确定要发表了,编辑问:“你是要稿费还是

岁月解读师 2025-07-23 07:07:15

1993年,陈忠实耗时5年写出的《白鹿原》确定要发表了,编辑问:“你是要稿费还是版税?”当时穷的吃了六年馒头咸菜的陈忠实愣了一下,随口说了句:“你说咋弄就咋弄”。 粉丝宝宝们在阅读时,可以点一下“关注”,并留下大家的看法! 《白鹿原》是一部以陕西关中平原为背景,横跨半个世纪的现实主义长篇小说,作者陈忠实用五年时间写成这本书,描绘了从清朝末年到新中国成立前的历史变迁,聚焦白姓与鹿姓两个家族在时代夹缝中的冲突与延续。 为了完成《白鹿原》,陈忠实从1988年起主动辞去了陕西作协的日常职务,切断了稳定收入和工作应酬,将全部精力投入到这部小说的创作之中。 由于长时间伏案,他的视力下降严重,背部疼痛不断,但陈忠实坚持不间断写作,他常常吃完一顿馒头配咸菜后,立刻坐回桌前继续沉浸在小说中的人物与情节里。 为了把故事写得真实,陈忠实多次前往白鹿原实地走访,采访当地老人,查阅族谱和地方志,他将村中口述历史与档案资料一一核实,每一个人物的命运、性格和语言细节都经过精心推敲。 写作第四年,陈忠实对小说中段结构不满意,果断烧掉十万余字手稿,重新构思,这次删改让他损失了近四个月的劳动成果,但他毫无犹豫。 他不愿妥协,也不愿留下任何一段空洞的文字,1993年,《白鹿原》完成初稿,陈忠实将手写稿装订成厚厚一摞,亲自带到西安的一家出版社,没有事先预约,也没有任何包装。 他只是说明这是一部长篇小说,愿意请编辑看一看,接待他的编辑原本并未抱太大希望,但在翻阅前几页后,被书中白嘉轩的形象深深吸引,立刻将稿件交给审读组。 数位编辑连夜轮班通读手稿,用了整整三天完成初审,编辑部一致认为,这是一部极具分量的作品,不仅文学性强,思想深刻,而且具有鲜明的中国式叙述逻辑。 在确认出版这本书后,编辑们找来了陈忠实并给出了两个方案:一种是一次性支付固定稿费,另一种是按书籍销量分期结算的版税制度,对于大多数作者来说,这是一道必须慎重考虑的现实问题。 然而陈忠实在听完之后,只说了一句:“你们看着办就行。”这一反应令编辑略感意外,事实上,当时陈忠实的生活状况并不宽裕,他的住房简陋,生活清苦,写作期间甚至长期靠家属接济维持基本开支。 但他却只关心书是否能如期出版,是否能忠实呈现自己想说的内容,《白鹿原》出版后,迅速在全国范围内引发广泛反响。 书评刊物连续发表长篇评论,认为陈忠实不仅为中国农村立传,也为中国当代文学打开了一个沉重而真实的出口。 读者群体迅速扩大,不仅限于专业文学爱好者,更包括大量普通读者,很多人反复阅读,书店多次补货仍供不应求。 作品被列入多个高校中文系必读书目,各类文学奖项也陆续向陈忠实伸出橄榄枝,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文学研讨会接连召开,《白鹿原》成为核心话题。 出版社的销售数据持续攀升,评论界普遍认为该书是继路遥之后中国现实主义小说的一次突破,作品的成功引起多家影视制作公司的注意,纷纷提出影视改编意向。 尽管面对多方邀约,陈忠实始终保持低调,他很少出席商业活动,不参与电视剧或电影剧本创作,也拒绝参与任何与改编相关的广告宣传。 他始终认为,《白鹿原》已经以最完备的形式呈现在纸面之上,其他形式的延展只是补充,不应主导原著的表达。 多年以来,《白鹿原》不断再版,总销量突破百万册,被翻译成多国语言,进入海外市场,陈忠实本人并未因成名而改变生活轨迹。 他依旧居住在原来的老宅,每天读书、写日记、做笔记,出版社曾数次提出为其调整稿酬比例,陈忠实一律谢绝,他对外只表示,写作是他对家乡、对时代、对自己的一个交代,其他无关紧要。

0 阅读:6
岁月解读师

岁月解读师

解读岁月,重现历史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