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死后,萧何因立有大功,被刘邦封为相国,赏赐500名侍卫。朝臣纷纷前来祝贺,唯

夜听历史 2025-07-22 19:17:51

韩信死后,萧何因立有大功,被刘邦封为相国,赏赐500名侍卫。朝臣纷纷前来祝贺,唯独门客召平身穿丧服,一边哭丧一边进门。萧何问他这是怎么了,召平说他是来为萧何奔丧的。萧何知道召平不会无的放矢,急忙躬身说道:“请先生赐教。” 萧何,沛县人,秦末生人,年轻时做县吏,精通律法,办事稳当。秦朝末年,天下大乱,他跟着刘邦起兵,成了最早的追随者之一。萧何不擅打仗,但脑子好使,管后勤、筹粮草样样在行。楚汉战争时,刘邦在前线跟项羽死磕,萧何守着关中,把巴蜀治理得井井有条,粮草源源不断送到前线,稳住了汉军的命脉。汉朝建立后,他被封为酂侯,食邑八千户,位列群臣之首,负责朝政,修律法、定官制,帮新朝把根基扎牢。萧何为人低调,府邸简朴,吃穿用度跟普通人差不多,平时还常去市井转转,了解民情。他跟曹参、周勃关系不错,对下属也好,深得人心。不过,他也明白功高震主的道理,凡事小心,尽量不惹刘邦猜忌。史书上,他跟张良、韩信并称“汉初三杰”,足见他的分量。 汉高祖五年,韩信被吕后诱杀于长乐宫,朝野一片哗然。萧何因为在这事上出了主意,帮了吕后大忙,得了刘邦的赏识。刘邦回长安后,封他为相国,加食邑五千户,赏黄金百斤,还破格给了五百侍卫护府邸。这消息传开,朝臣们坐不住了,纷纷跑来道贺,萧府门前车水马龙,热闹得像过年。萧何位极人臣,风光无限,谁不羡慕?可就在这时候,门客召平却干了件让人大跌眼镜的事。他穿着丧服,哭得一把鼻涕一把泪,挤进喜气洋洋的萧府,说是来给萧何奔丧。这下子,贺客们都懵了,萧何也愣住了。他知道召平不是随便闹着玩的人,赶紧把他请进内室,问个究竟。 召平抹了把泪,点破了玄机。他说,韩信功劳那么大,忠心耿耿,还不是说杀就杀了?萧何虽有功,但跟韩信比差远了,如今却得了这么重的赏赐,表面看是恩宠,其实是刘邦在敲打他。那五百侍卫,哪是保护,分明是监视!边关战事还没消停,刘邦需要人去前线卖命,萧何却留在长安享福,这让皇帝怎么想?更别提韩信的事,萧何掺和了一脚,刘邦嘴上不说,心里肯定有疙瘩。召平劝萧何,赶紧辞掉封赏,把家财捐出去当军费,装穷一点,才能让刘邦放心。萧何听完,吓出一身冷汗,觉得有道理,立马照办,上表推辞封赏,把家产全捐了,只留了个相国的头衔。 萧何按召平的建议做了,暂时躲过一劫。汉高祖七年,陈豨造反,刘邦亲自带兵去平叛,萧何留在长安管后勤。他忙着调度粮草、安抚百姓,干得兢兢业业。可刘邦在外打仗,心思却没全在前线,老派人回京查萧何的动静。使者来了,萧何老老实实汇报工作,说自己在京里干啥干啥,全是为前线服务。可这事被另一个门客听到了,觉得不妙,赶紧找萧何提醒。他点出问题:萧何太得民心了,名声太好,位子又高,再往上可就是皇帝了!刘邦在前线打得焦头烂额,还得操心萧何在长安干啥,这不是明摆着怀疑他吗?更何况,安抚百姓这种事,本该是皇帝的活,萧何一个臣子,揽这么多民心干嘛? 门客给萧何支招,让他干点掉价的事,惹点民怨,降低自己的威望。比如,强买民田,高价卖出,或者占点民宅,逼百姓去告状。萧何没办法,只好照做。他派人低价收田,高价倒卖,还占了几户人家的房子。长安百姓气炸了,骂声一片。汉高祖九年,英布又反了,刘邦再次出征。回朝路上,百姓拦着告状,递上一堆状纸,数落萧何的不是。刘邦看了,乐了,嘴上说要严惩,其实心里挺满意。回宫后,他把状纸扔到萧何面前,调侃了几句。萧何装模作样地认错,磕头谢罪。刘邦假装数落一番,让他去跟百姓道歉,这事就算过去了。 从这以后,萧何更小心了,凡事低调,尽量不惹人注意。汉高祖十二年,刘邦去世,萧何继续辅佐惠帝,管着朝政,累得不行。第二年,他病死了,年纪大概六十多岁。他儿子继承了酂侯,爵位传了好几代。萧何这一辈子,功劳大得没法说,但也多亏他脑子活,懂得自保,才没落得韩信那样的下场。

0 阅读:30
夜听历史

夜听历史

夜听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