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没有一丝一毫的中国血统,但是我有 100% 的中国心,我将用一生来报答中国。” 印尼富商熊德龙虽是印尼和荷兰的混血儿,却坚称自己是中国人,无偿向中国捐款建校、医院和公共设施等超过 4 亿元。 2023 年梅州的口腔诊所里,76 岁的熊德龙正弯腰给一位老人检查牙齿,蓝眼睛里映着墙上 “医者仁心” 的匾额。 他突然抬手摸了摸胸前的银链,吊坠是个小小的客家围龙屋模型 —— 这是 2010 年捐建 “贤母桥” 时,工匠特意为他打造的。 指尖划过金属纹路,他想起 1979 年第一次踏上梅州土地的清晨,露水打湿了裤脚,山坳里传来孩子们的读书声,那声音嘶哑得像被砂纸磨过。 那天他在养父熊如淡的老家住了整夜。土坯房的墙上挂着泛黄的照片,穿长衫的老人是养父的父亲,底下压着张汇款单,金额小得可怜,汇款人签名是 “黄凤娇”—— 养母的名字。 “你阿妈每年都寄钱回来,哪怕自己饿着。” 族里的长辈说。熊德龙摸着汇款单上模糊的指印,突然明白为何小时候总见养母把米饭省给他,自己啃木薯。 1965 年雅加达的那场大火,烧穿屋顶时他正趴在海绵厂的账册上。 火灭后,20 岁的他蹲在废墟里数烧焦的钢架,养母黄凤娇突然把一个布包塞给他:“这是你阿爸卖祖宅的钱。” 布包里的印尼盾带着汗味,养父站在一旁抽烟,竹制烟杆的铜头磨得发亮:“德龙,钱没了可以赚,良心不能丢。” 后来他才知道,那座祖宅是养父母在印尼唯一的房产,卖了钱后,一家人挤在海绵厂的阁楼里住了三年。 1993 年收购美国《国际日报》的谈判桌上,对方律师盯着他的蓝眼睛:“你一个印尼人,为什么要办中文报纸?” 熊德龙推开窗外的纽约街景,指着桌上的《增广贤文》—— 那是养母临终前塞给他的,书页里夹着张纸条,是她用歪歪扭扭的中文写的:“别忘了自己是客家人。” 他当场拍板:“这份报纸要让全世界知道,中国有多么了不起。” 如今,这份报纸在 12 个国家发行,头版永远留着半个版面登中国新闻。 嘉应大学的德龙会堂里,学生们排练客家山歌时,总爱摸墙上的铭牌 —— 上面刻着 “1994 年,熊德龙捐建”。 很少有人知道,这个名字背后藏着个故事:当年施工队想偷工减料,他连夜从雅加达飞回来,带着工人去看山区漏雨的教室:“我小时候在印尼,阿妈把饭省给我吃,就是想让我有机会读书。你们敢糊弄,就是糊弄那些想读书的孩子。” 梅县人民医院的凤庚楼前,常有老人坐着晒太阳,指着楼名念叨:“这是记挂着黄凤娇女士呢。” 旁边的 “贤母桥” 上,刻着养母教他的童谣:“月光光,照厅堂”;“如淡长廊” 的石柱上,刻着养父常说的 “诚信走天下”。这些建筑像散落的珍珠,被他用 “感恩” 这条线串了起来。 2023 年的重阳节,熊德龙带着孙子在 “如淡长廊” 喂鸽子。小孩指着他胸前的围龙屋吊坠:“爷爷,这是哪里?” 他望着远处的客家围龙屋,夕阳把祖孙俩的影子拉得很长:“这是我们的根。” 风穿过长廊,带着桂花的香气,像养母当年做的客家粄,甜得让人心里发暖。 他这一生,捐建了多少学校、医院、桥梁,自己也记不清了,只知道每次回到梅州,看到孩子们在教室里读书,老人们在桥上散步,就觉得养父母的笑声在风里飘。
“我没有一丝一毫的中国血统,但是我有100%的中国心,我将用一生来报答中国。
小怪兽说热点
2025-07-22 13:45:49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