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化工行业寻求救生艇以维持运营】
(路透社)——在经历了多年的亏损以及以中国为首的全球产能迅速扩张之后,欧洲石化行业正因工厂关闭潮而陷入困境。
高昂的生产成本和老化的工厂让欧洲生产商陷入困境,使得该地区越来越依赖乙烯和丙烯等初级化学品的进口,而这些化学品是塑料、药品和无数工业产品的基础。
INEOS 创始人吉姆·拉特克利夫 (Jim Ratcliffe) 在最近的一次活动中表示:“当世界其他地区正在建造 20 多座新裂解装置时,欧洲却在梦游般地走向工业衰退。”他指的是石化工厂的一个装置。
这位亿万富翁通过收购英国石油公司和其他公司的石化工厂赚钱,并与其他行业领袖一起批评缺乏政治行动。
欧盟委员会本月作出回应,承诺支持乙烯和丙烯等对其工业具有战略意义的化学品的国内生产。欧盟委员会计划扩大国家援助,用于工厂现代化,并要求公开招标优先考虑欧洲制造的产品——类似于欧盟2023年针对金属和矿产的立法。
但此举可能为时已晚,无法扭转损害。
意大利能源集团埃尼公司工业转型主管朱塞佩·里奇表示:“这就像身处泰坦尼克号——你不能一直否认现实。你必须去寻找一艘救生艇。”
里奇表示,埃尼集团旗下的化学业务 Versalis 在过去五年中累计亏损超过 30 亿欧元(35 亿美元),因为该公司关闭了意大利最后两座蒸汽裂解厂,并投资 20 亿欧元用于生物精炼厂和化学回收。
其他全球集团陶氏、埃克森美孚、道达尔能源和壳牌也在关闭或审查其欧洲化工资产。
计划关闭的大部分设施都是裂解装置,即把碳氢化合物转化为乙烯、丙烯或其他主要化学材料的装置。
欧盟八个国家3月份发布的一份有关石化行业的文件称,到2035年,由于欧洲可能关闭更多裂解厂,5万个工作岗位可能面临风险。
欧盟的工厂主要为中小型工厂,平均利用率低于 80%,这一水平被认为是不经济的。
咨询公司伍德麦肯兹表示,欧盟高达 40% 的乙烯产能(总计 2450 万公吨)面临高或中等关闭风险,其中包括自 2024 年底以来宣布的停产。
伍德麦肯兹塑料和回收市场主管罗伯特·吉尔菲兰 (Robert Gilfillan) 表示:“面临风险的欧洲裂解厂比例远高于其他地区。”
虽然老的欧洲工厂使用石脑油作为原料,但美国和中东使用更便宜的原料,如乙烷——页岩气的副产品。
——新的依赖
据咨询公司 ADI Analytics 称,到 2030 年,北美乙烯产能将从目前的 5400 万吨增至 5800 万吨。
与此同时,中国化工信息中心首席执行官黄印国今年 5 月份表示,2025 年至 2030 年间,中国乙烯产能每年将增加 6.5%,届时乙烯年产量将达到近 8700 万吨。
这是欧盟当前产能的三倍多。
中国生产商还在东南亚建立前哨基地,向欧洲和北美出口,以规避碳税和西方国家对中国制造商品征收的关税。
两国石化行业机构在 5 月份的报告中表示,由于无法竞争,日本和韩国的企业自 2023 年以来一直保持低利用率。
欧洲政策制定者现在面临一个严峻的选择:果断干预,还是眼睁睁看着欧洲大陆的化学支柱遭到侵蚀。
法国、意大利和西班牙等国在3月份的文件中呼吁制定《关键化学品法案》,因为欧盟最新数据显示,2019年至2023年期间,该地区每年都是乙烯和丙烯的净进口国。
欧盟工业事务专员斯特凡·塞茹尔内 (Stéphane Séjourné) 表示,布鲁塞尔将确定战略供应和生产地点。
他本月告诉记者:“首先,这事关主权——保住我们的蒸汽饼干。”
但主权是有代价的。花旗分析师塞巴斯蒂安·萨茨表示,大多数欧洲裂解装置的使用年限超过40年,而中国只有11年。埃尼集团在3月份发布的一份报告中表示,在欧洲,使用石脑油生产乙烯的成本为每吨800美元,而在美国,如果使用乙烷,乙烯生产成本不到每吨400美元,在中东,如果使用乙烷,乙烯生产成本约为每吨200美元。
——“梦游般走向衰落”
一些公司为生存而下了大赌注。
INEOS 在科隆运营着欧洲最先进的石化设施之一,目前正在安特卫普建造一座价值 40 亿欧元的乙烷裂解装置,这是欧洲约 30 年来第一座新裂解装置,乙烯年生产能力为 145 万公吨。
该工厂预计将于 2026 年投入使用,旨在与中国的生产竞争,以更低的碳足迹满足当地需求。
在中东,整合正在创造新的全球巨头。
阿布扎比国家石油公司与奥地利石油天然气公司(OMV)达成600亿美元的合并,组建全球第四大聚烯烃生产商博禄集团。该公司计划向欧洲出口聚合物,与美国和亚洲公司直接竞争。
分析人士表示,欧洲的石化生产不会完全消失,但将成为少数几家主导企业的领域。
米兰博科尼管理学院运营与技术管理教授恩佐·巴列里表示:“只有拥有足够市场份额并能制定有竞争力价格的欧洲大公司才会继续生产乙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