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388年,63岁的汤和主动将兵权交给朱元璋,朱元璋大喜。便要询问汤和想得到什么赏赐,汤和竟笑盈盈的说:“什么都不要,给我100位美人就够了”,朱元璋虽然直皱眉头,但也不好不给,所以就答应了…… 汤和,字鼎臣,濠州钟离人,跟朱元璋是发小,俩人小时候一块儿玩泥巴,关系铁得不行。元末那会儿,天下大乱,汤和家里穷得叮当响,没辙,只能投军,加入了郭子兴的起义军。他个子高,胆子大,打仗不要命,很快就混成了千户,手底下管着不少人马。1352年,朱元璋从寺里还俗,跑来投奔郭子兴,汤和二话不说,拉他入伙,还帮他在军中站稳脚跟。朱元璋那会儿就是个光头新兵,地位低,汤和没少替他说话,慢慢地,朱元璋在军中有了自己的小圈子,凤阳帮也成型了。汤和打仗那是真猛,渡江打集庆,守常州挡张士诚,征陈友定,次次冲在前头,立下大功。可他有个毛病,爱喝酒,喝多了嘴上没把门。有回在常州,他醉了后大放厥词,说自己地位高得像屋顶上的人,往左往右随便选。这话传到朱元璋耳朵里,差点没把他气死。朱元璋那人疑心重,记性好,这事就给汤和记上了小本本。后来征陈友定时,汤和又因为没安抚好地方,闹出点乱子,朱元璋又给他记了一笔。到了洪武三年,朱元璋封赏功臣,别人有的封国公,汤和只得了个中山侯,排在后面,朱元璋还把常州那事刻在丹书铁券上,摆明了敲打他。汤和心里估计也不痛快,可他啥也没说,继续老老实实干活。 到了洪武二十一年,汤和63岁,头发白了,身体也不如当年。朱元璋这边,太子朱标死了,马皇后也走了,他疑心病更重,功臣一个接一个被收拾。淮西勋贵那帮老将,仗着自己功劳大,目中无人,觉得自己打下的江山,凭啥听新人的?朱元璋看不下去,开始大刀阔斧地清算。汤和混了这么多年,脑子清楚得很,知道再不低头,怕是命都保不住。他瞅准时机,主动跑去南京,把兵权交了,请求回老家养老。朱元璋一听,乐坏了,赶紧摆宴席招待。宴会上,朱元璋问他想要啥赏赐,汤和笑眯眯地说,啥都不要,就给百名美人得了。这话一出,估计满屋子人都懵了。朱元璋皱着眉头,觉得这要求有点离谱,可汤和都把兵权交了,也不好驳面子,就答应了。第二天,南京城外,汤和府里来了上百个女子,个个打扮得体,送进府里。外面的人议论开了,有的说汤和老不正经,有的觉得这事没那么简单。汤和呢,把这些女子安置好,自己压根没碰,平时就种种花、看看书,军政的事一个字不提。这招看着像是自污,其实高明得很。朱元璋疑心重,你要啥金银财宝,他可能觉得你还想干啥大事;你要一堆美人,显得你没啥威胁,顶多是个老色鬼。汤和这手,算是把朱元璋的脾气摸透了。 回了凤阳,汤和彻底低调了。家里的姬妾全遣散了,仆人也减到最少,门一关,谁来都不见,连亲戚朋友问起国事,他也闭口不谈。洪武二十三年,他抱病去南京给朱元璋拜年,路上病得走不动,到了地方直接躺床上。朱元璋听说后,亲自去看他,安排御医伺候,还把他接到宫里养病。到了洪武二十七年,汤和病得更重,腿都动不了,朱元璋还惦记他,派人把他接来见面。俩人聊起当年在濠州打天下的日子,汤和话都说不利索,只能一个劲儿磕头谢恩。朱元璋看他这样,给了不少金银珠宝,算是给他备后事。洪武二十八年,汤和在凤阳去世,活了七十岁。朱元璋停朝三天,追封他为东瓯王,把他的画像挂进功臣祠,还让他配享太庙,这待遇在开国功臣里没几个人有。比起徐达,汤和活得长;比起李善长、蓝玉那些被砍头的,汤和算是善终的典范。他为啥能活这么久?说白了,就是会做人。早年酒后失言,他后来学乖了,知道朱元璋不是好惹的,主动交兵权,还用要美人这招给自己抹黑,避开了风头。晚年他啥事不管,闭门谢客,连家人都不聊军国大事,彻底让朱元璋放心。结果呢,他的家族保住了,子孙后代安安稳稳过了两百多年。汤和这辈子,靠的不光是打仗的能耐,还有这份识时务的智慧。 汤和要百名美人的事,乍一听像个笑话,可细想真是高招。他知道朱元璋多疑,功臣下场都不好,蓝玉、李善长这些人,哪个不是战功赫赫,最后还不是死得惨?汤和不一样,他打仗厉害,但更会保命。交兵权是第一步,表明忠心;要美人是第二步,装得像个没啥追求的老头儿,让朱元璋觉得他没威胁。史书里没说他真跟那些美人咋样,反而说他把人安置好,自己过得跟隐士似的。这不就是故意演给朱元璋看的?汤和这人,年轻时有点莽,爱说大话,可到老了,脑子清楚得很,知道啥能干、啥不能干。他跟朱元璋从小一块儿长大,太了解这老哥的脾气了。朱元璋也不是傻子,汤和这一出,他估计也看明白了,但乐得装糊涂。毕竟,汤和这么识趣,朱元璋也不用费心收拾他。这事搁现在看,像不像职场上那些会来事的老油条?该低头时低头,该装傻时装傻,最后混得比谁都稳。汤和这辈子,活得就是这么个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