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欧盟,造船不行,航天不行,互联网不行,人工智能不行,无人机不行,机器人也不行,就连造车也不行了。俄乌这一战彻底终结了欧盟的巨婴式繁荣,而这头由中美俄三方,共同养的一头大肥猪,接下来或许就该到了分猪肉的时候了。 先说造船业。想当年,荷兰、德国的造船厂那也是响当当的存在,可现在呢?2024年全球新船订单里,中国一家就占了70%的份额,韩国也分走不少,欧盟连个零头都抢不到。 中国不仅在数量上领先,技术上更是把欧盟甩在身后,像LNG船、豪华邮轮这些造船业的“皇冠明珠”,中国都稳稳拿在手里,欧盟只能眼巴巴看着。更要命的是,美国的关税政策和地缘政治的不确定性,让欧盟造船业雪上加霜,订单越来越少,厂子只能眼巴巴盼着倒闭。 航天领域同样惨不忍睹。欧洲航天局(ESA)的阿丽亚娜火箭曾经是欧洲人的骄傲,可现在呢?阿丽亚娜6号火箭推迟多年才发射,结果还没完全成功,发动机中途熄火,最后一批有效载荷都没释放。 更尴尬的是,一次发射成本高达9500万美元,比美国SpaceX的猎鹰9号贵了近一倍。在可重复使用技术和成本控制上,欧盟被中美远远甩在后面,连印度都在迎头赶上,欧洲航天局的存在感越来越低。 互联网和科技巨头方面,欧盟更是“一片荒漠”。全球叫得上名字的互联网公司,不是美国的就是中国的,欧盟连个像样的本土企业都没有。 GDPR虽然把数据保护得严严实实,可也把本土企业的手脚捆得死死的,创新被打压,只能眼睁睁看着美国和中国的科技巨头在欧洲市场赚得盆满钵满。 生成式AI专利数据更扎心,2024年全球新增的4.5万条专利里,中国占了61.5%,美国也有16.9%,欧盟连零头都不到,而且大部分专利还被三星、谷歌这些外国公司拿走了。 人工智能和机器人领域,欧盟倒是在伦理和法规上领先一步,可实际应用和技术突破就差得远了。斯坦福大学的AI指数显示,美国私营部门的AI投资超过600亿美元,而德国、瑞典、法国加起来还不到6亿美元。 机器人方面,虽然德国库卡这些企业还在挣扎,但核心零部件很多都依赖中国供应链,中国的埃斯顿机器人都已经打进欧洲市场,在宁德时代的工厂里干活了。欧盟的机器人企业不仅技术落后,市场份额也被中美挤压得越来越小。 无人机市场更是让欧盟颜面尽失。土耳其和意大利联手成立合资企业,瞄准了欧洲未来10年可能达到1000亿美元的无人机市场。反观欧盟,自己没什么拿得出手的无人机技术,只能眼睁睁看着土耳其的无人机在俄乌战场上大出风头,自己的军队还得花钱买人家的设备。更讽刺的是,欧盟的一些无人机项目还得依赖中国的零部件,连研发都被卡了脖子。 汽车行业曾经是欧盟的“摇钱树”,可现在也成了“烫手山芋”。大众、宝马这些老牌车企在电动化转型上慢了半拍,2024年欧盟电动汽车销量同比下降43.9%,德国、法国市场更是暴跌68.8%和33.1%。 特斯拉和中国的电动车品牌趁机大举进攻,抢占市场份额。更要命的是,俄乌战争导致能源价格飙升,欧盟车企的生产成本大幅增加,利润被压缩得所剩无几,连大众这样的巨头都在考虑关闭本土工厂。 能源危机是压垮欧盟工业的最后一根稻草。俄乌战争爆发前,欧盟40%的天然气依赖俄罗斯,战争爆发后,俄罗斯断供,欧盟只能高价进口美国的LNG,天然气价格一度涨到70欧元/兆瓦时,是之前的好几倍。 电价也跟着坐过山车,德国电价一度涨到7.125元/千瓦时,挪威南部暴涨20倍,工业企业根本扛不住这么高的成本,钢铁、化工等能源密集型产业纷纷减产甚至停产。虽然欧盟一直在推动可再生能源,但储能和电网基础设施跟不上,电力供应不稳定,遇到极端天气就抓瞎。 经济上更是一片萧条。2024年欧盟GDP增长率只有0.8%,欧元区几乎停滞,德国、法国的经济甚至出现负增长。高通胀、高利率让消费者和企业信心大减,投资和消费意愿都降到了冰点。 美国的关税政策和贸易保护主义更是火上浇油,欧盟的汽车、医药等核心产业被打得七零八落,斯泰兰蒂斯、梅赛德斯-奔驰等车企都取消了业绩预测,制药企业也担心被美国关税逼得转移产能。 欧盟内部还一团糟。成员国在能源政策上分歧严重,斯洛伐克、匈牙利还在偷偷进口俄罗斯天然气,西班牙、法国也没完全切断和俄罗斯的能源联系,导致欧盟整体应对能源危机的策略根本没法统一。 数字市场法案虽然对苹果、Meta开了罚单,但成员国之间对法案的执行力度也有分歧,有人担心过度监管会吓跑外国投资,有人觉得必须严格执行保护本土市场,吵得不可开交。 欧盟如果再不想办法在基础设施、产业升级和内部协调上做出改变,恐怕真的要沦为“分猪肉”的对象了。可现在的欧盟,既缺资金又缺技术,还被各种内耗拖住后腿,想要翻身,难如登天。
“内鬼露头了?”央视曾重点表扬的中国顶级AI公司,竟携技术转移国外,只为获美国投
【3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