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我五千精兵,十日之内,长安必破!若不成,我魏延提头来见!如果我是诸葛亮,我必采纳他的建议,因为后来的屡次北伐不成,足以证明这个做法是错误的,必须得另寻出路,如果执意北伐,必定无功而返,还不如搏一搏,万一单车变摩托呢? 说这话时的魏延,可不是空口说白话的愣头青。建安十六年,他跟着刘备入川,那会儿还只是个不起眼的部曲。但阳溪一战,他带着一支偏师,硬是把魏国名将郭淮打得丢盔弃甲,这才有了后来刘备破格提拔他做汉中太守的事——要知道,当时众人都以为这位置会给张飞,可见魏延的军事能力有多被看重。 他提出的子午谷奇谋,不是拍脑袋想出来的。那会儿长安守将是夏侯楙,这小子是曹操的女婿,仗着亲戚关系上位,根本没打过硬仗。魏延摸透了这人的底细,才敢说“五千精兵十日破长安”——他算准了夏侯楙听到蜀军来了,大概率会吓得弃城而逃。而且子午谷虽然险峻,但走得快,等魏国援军反应过来,他早就占了长安,跟诸葛亮的主力在潼关会师了。 可诸葛亮为啥不答应?有人说他谨慎,其实不全是。诸葛亮的北伐,不光是为了打仗,更是为了稳住蜀汉内部——那些益州本地士族一直不服外来的刘备集团,北伐能把大家的注意力拧到一块儿。要是让魏延带五千人去冒险,赢了还好,输了的话,不光兵力受损,士气也会崩,内部矛盾说不定就压不住了。他输不起啊。 但反过来想,蜀汉国力本来就比曹魏弱,跟人家拼消耗,打稳扎稳打的阵地战,其实更吃亏。诸葛亮六出祁山,每次都是粮食不够退回来,最后自己也累死在五丈原。要是当初真听了魏延的,哪怕只有三成胜算,是不是也比后来耗到油尽灯枯强? 魏延这人,脾气是急了点,跟杨仪闹得水火不容,最后落了个谋反的罪名被杀,其实挺冤的。但他那份敢打敢拼的劲儿,在蜀汉后期确实少见。有时候想想,打仗哪有百分百稳妥的事?尤其是以弱攻强,不冒点险,难道等着被人慢慢耗死?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