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威胁32%,到如今敲定19%,印尼其实已经用了全力!
美国之前威胁要对印尼加征32%关税后,印尼最终选择了退让,他们不仅没有采取对等报复措施,反而答应对美国开放市场、降低关税,还承诺购买价值245亿美元的美国货(包括能源、农产品和波音飞机)。
这个看起来有点"不平等"的协议背后,其实已经是印尼出于在贸易战中的现实考量以及无奈之举。
首先,印尼对美出口存在软肋,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产品
印尼卖到美国的主要是纺织品、鞋子、家具、电子产品这些劳动密集型商品,这些产业占了印尼对美出口的四成以上,关系到几百万人的饭碗。
美国是印尼第三大贸易伙伴,2024年对美出口额达到263亿美元,占印尼总出口的9%。要是美国真加征32%关税,印尼企业的利润就会被大幅压缩,订单可能跑到越南、柬埔寨这些竞争对手那里,到时候工厂倒闭、工人失业可就麻烦了。
其次,妥协也换来了好处,比如能源、矿产和技术
印尼答应买的美国货也不是完全没用。比如150亿美元的能源进口(像液化天然气)能缓解印尼国内能源紧张;45亿美元的农产品(比如小麦、大豆)虽然可能影响本地农民,但短期内能保证粮食供应。
另外50架波音飞机可以帮助印尼鹰航更新机队,提升航空竞争力。更重要的是,印尼希望通过这次让步,能换来美国对其关键矿产(比如镍矿)的投资和技术支持,推动本国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
最后,美国的货到底值不值?短期划算,长期有风险
美国能源和农产品因为产量大确实价格有优势,比如小麦协议能锁定低价供应,但长期依赖可能会伤害印尼本土产业。比如美国天然气虽然便宜,但印尼的炼油工艺要跟着调整,反而可能增加成本;大量进口美国农产品也可能让本地农民更难生存。
只能说,印尼这次退让就是"两害相权取其轻"。一方面,美国市场对印尼经济太重要了,硬扛关税可能导致产业链完蛋;另一方面,印尼在中美之间一直在玩"两边下注"——经济上靠中国(比如雅万高铁、镍矿加工合作),安全上又倾向美国。
这次对美国让步,既是为了避免经济危机,也是想在中美之间多争取点筹码,比如通过采购协议换美国在关税或投资上松口。
印尼的妥协并不是简单的"认怂",而是在贸易战中的生存之道。短期来看,协议能缓解关税冲击;但长期来看,要小心对美国市场和技术的过度依赖。就像咱们老说的:"弱国无外交,穷国无贸易",印尼的困境正反映出小国在大国博弈中的无奈现实。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