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9年,李世民自觉时日不多,把太子李治叫来:“朕走后,有一人,朕恐怕你将来会管不住他。 李治很是摸不着头脑,自己身为太子,到底谁会不服自己管呢? 结果,李世民缓缓给出了一个名字:李勣。 并且,李世民还给出了一个解决办法:朕现在传朕令,贬他离京。等朕去世后,你再召他入京...... 李勣,字懋功,本名徐世勣,是隋末唐初一位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物。 他出身寒门,少时便随父亲投身乱世,从瓦岗军起事,辗转在群雄之中摸爬滚打,最终归顺大唐。 彼时李世民尚未登基,但已经是权倾天下的秦王,而李勣的军事才能,很快引起了这位未来帝王的注意。 李勣并不只是一个骁勇善战的将军,他更像是一位深谙世故的老成谋臣。 他身经百战,不但擅长用兵,更通人情世理,知进退、懂收敛。 在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后,李勣毫不犹豫地站队新君,自此一路高升,成为唐初最有声望的将帅之一。 可以说,从平定突厥、征伐高句丽,到治理地方、稳固边疆,李勣几乎参与了整个大唐从草创走向鼎盛的全部过程。 正因如此,李世民对他极为倚重,但也未曾完全放下戒心。 据记载,贞观二十三年,李世民自觉大限将至,便召来太子李治,在榻前嘱咐道:“朕走后,有一人,恐怕你将来会管不住他。” 李治一时愣住了,心想自己是太子,未来是堂堂天子,又是谁会不听号令呢?结果,李世民给出的答案却是——李勣。 当时李治不解,李世民便进一步解释说,李勣这人老成持重,功高望重,声望极盛,一旦处理失当,容易生枝节。 于是李世民给出了一个颇具老谋深算的安排:由他本人在世时下令,暂将李勣调离京城。等他百年之后,李治再召其入朝,以此既能化解潜在的不安,也能收其人心。 李治谨记父训,果然照办。 李勣被外放期间并无怨言,反而更加谨慎。 待李治即位后再次召他回朝,李勣感念太宗知遇之恩与高宗的宽厚礼待,自此忠心耿耿,毫无二意。 此后多年,他始终恪守臣节,从不僭越。李治对他也极为礼遇,视为肱股之臣。 相比其他因功高震主而最终败亡的唐初名将,李勣尤为不同。 他没有像李靖那样退隐山林,也没有如侯君集那般因谋反身死。 他在朝中久居要职,却始终进退有度,从不结党营私。 高宗对他也始终信任有加,直到他去世时,特地追赠太尉之职,并将其陪葬昭陵,与太宗共眠黄土之中。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