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太监有多狂?764年,郭子仪在前线血战吐蕃大军,儿子来报:“父亲,宦官鱼朝恩派人挖了咱们家的祖坟!”大臣都认为郭子仪要造反,结果郭子仪却对唐代宗哭道:“我常年带兵,不能禁止士兵损坏百姓坟墓;如今我家祖坟被挖也是报应,不怪任何人!” 广德二年,刚刚经历“安史之乱”,吐蕃又乘虚而入,眼看快打到长安了。能指望谁?还得靠郭子仪。 郭老令公临危受命,带着兵跟吐蕃大军拼死血战。就在这时候,他儿子郭晞,趁着战况稍微松动一点,派人跑到前线大营,带来一个晴天霹雳般的噩耗:“不好了!家里出大事了!皇帝身边那个大宦官鱼朝恩,不知道发了什么疯,竟然指使人把咱家祖坟给刨了!” 挖人祖坟,这是天理难容、人神共愤的缺德事儿。郭子仪身边的那些将领和幕僚,一听这话,肺都要气炸了,群情激奋。他们心想:老令公为大唐江山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打仗,皇帝身边的太监居然在背后干这种断子绝孙的缺德事?这口气要是咽下去,以后还怎么带兵? 许多人觉得,郭子仪战功盖世,现在蒙受如此奇耻大辱,搁谁身上也忍不了,说不定一怒之下就会起兵杀回长安。当时空气紧张得都能拧出水来,大家心里七上八下,就等着郭子仪发话。 谁能想到,郭子仪的反应完全出乎所有人意料。这位名震天下的老将军,没有暴跳如雷,没有即刻点兵回京,他沉默了好一阵子,眼圈慢慢红了,竟然对着儿子派来的人,重重地叹了口气,话语里充满了无尽的悲凉和无奈。 不久,他从前线风尘仆仆地回到了长安。唐代宗估计也知道这事闹得不像话,心里多少有点发虚,赶紧召见郭子仪。君臣一见面,唐代宗主动开口,语气带着安慰,也带着试探:“爱卿啊,你带兵拼杀,劳苦功高,没想到竟有人干出这样丧尽天良的事…这事,朕是负有责任的。” 代宗这算是主动给老将军一个台阶下,表示自己会追究责任。按常理,郭子仪就该顺着台阶,要求皇帝严惩凶手鱼朝恩,好讨回自家一个公道。 郭子仪一听,立刻痛哭流涕(有几分是委屈,有几分是演技,实在难说),他边哭边说:“陛下,快别这么说,老臣常年在外领兵打仗,统率着千军万马,手下的士兵太多了。我自己都不能保证百分之百地约束住他们,有时他们在外面,也会因为各种原因,无意中损坏了普通老百姓家的祖坟。这样的事,虽非我所愿,但也确实发生过。老臣带兵不力,管教不严,这是老臣的过失啊!如今,我家祖坟被挖,这未尝不是一种报应!是老臣的过错招来的,跟别人无关,陛下千万别惩罚任何人,更不能怪罪鱼朝恩他们。” 这话说得,把自己姿态放得极低,把责任全揽到自个儿头上。郭子仪这个反应,表面上看是委曲求全,忍辱负重,顾全了朝廷的体面和自己的忠诚名声,避免了一场可能掀翻桌子的大乱。 可往深了想,这事反过来证明了一个可怕的事实:大唐王朝的天,已经变了!一个权倾朝野、手握重兵的大将军,被皇帝信任的太监无缘无故扒了祖坟,明明恨得要死,却不敢当面指责罪魁祸首,反而要替挖坟的太监说好话,要把脏水泼到自家头上! 郭子仪能打能拼,战功卓著,在士兵和百姓中威望极高,连吐蕃大军都忌惮三分,这样的一个柱石之臣,在那个叫鱼朝恩的太监面前,硬是把自己祖坟被刨的滔天仇恨,硬生生咽回了肚子里,变成了眼泪。 这需要多大的克制?或者说,这背后又隐藏着多大的恐惧和无奈?这种憋屈,恰恰说明了一个问题:比起手握重兵的功臣武将,皇帝更信任谁?是这些深居内宫的太监。那个叫鱼朝恩的太监,他的权势已经大到,连郭子仪这种级别的人物,都不敢明着跟他翻脸的地步了。 这听起来简直是天方夜谭!鱼朝恩,一个宦官,凭什么能如此横行无忌?他的底气到底从何而来?根源在于两个字:兵权。 唐朝初年,太监地位不高。真正让宦官发生变化的转折点,是在唐玄宗晚年。开元盛世后期,像高力士这样深得信任精明能干的太监,地位逐渐水涨船高。一些文书甚至让高力士先过目,小事直接处理,大事才交给皇帝,“权倾朝野”,高力士算是开了坏头。 到了唐玄宗儿子唐肃宗、唐玄宗孙子唐代宗在位期间,发生安史之乱。此后,唐朝的历代帝王,对武将产生了根深蒂固的不信任感。这些拿刀握枪的将军,看着忠心耿耿,谁知道会不会是下一个安禄山、史思明?谁敢保证他们不会拥兵自重,哪天也对皇帝举起刀子? 皇帝环顾四周,满眼都是疑惧,只能把目光投向了那些没有家室拖累、似乎只依附于皇室存在的太监们。这些人没有后代,没有外戚势力,看起来“身家清白”,只能依靠皇帝生存,不是更可靠吗? 代宗做了一个让祖宗基业万劫不复的决定:他把守护皇帝安全、保卫宫廷的兵权——神策军的指挥权,交给了宦官,交给了鱼朝恩! 神策军战斗力很强。谁掌握了神策军,谁就等于掌握了皇帝本人和大唐的命脉。鱼朝恩就被代宗任命为“天下观军容宣慰处置使”,后来又加封“判国子监事”、“检校国子监”等一大堆头衔。鱼朝恩,一个在战场上寸功未立的太监,有了神策军,尾巴彻底翘到天上去了。他在皇宫内外横着走,简直比皇帝还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