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一顶铜樽正要被送往日本展览,装箱前,专家马承源出于热爱,伸手在内部摸了一下,谁知,竟然有了意外发现,而这个发现竟然让无人问津的铜尊一下子变成国宝级文物...... 参考资料:镇国之宝“何尊”和他的主人2017年02月27日14:13:42来源:国际在线 一九六五年夏天,宝鸡市博物馆的佟太放同志,总喜欢去废品收购站转转,他是当地出了名的“文物热心人”。 这天,他在一堆废旧金属里,意外发现了一件蒙着泥垢的旧铜器。 这铜器样子很特别,像一个大肚子酒壶又带点方劲儿。 老佟干这行年头不短了,立刻觉得这东西不一般,他赶紧把情况报告给馆里领导。 博物馆仔细一看,果然是个老物件,就掏钱把它买了下来。 这件铜器,后来人们才知道它的大名叫“何尊”。 可刚刚进馆那会儿,谁也说不清它有多贵重。 为了保持它出土时的老样子,工作人员没做太多清理,就把它和其他老物件一起摆在展厅里。 这么着,整整十年过去了,它就静静躺在玻璃柜里,身上还是铜锈斑斑的自然模样。 转眼到了一九七五年。 那会儿咱们国家决定选一批珍贵的出土文物,送到日本去展览,让世界也看看咱们的文化宝贝。 宝鸡这件造型特殊的铜尊被陕西省选中,送往北京集中准备参展。 就在这时候,故事发生了关键转折。 当时负责整理这批参展文物的,是上海博物馆的马承源先生。 马老可是全国研究铜器的行家里手。 他看到这件来自宝鸡的铜尊时,越看越觉得有些蹊跷,它的底部太平整了,不像一般铜器。 凭着几十年的研究经验和直觉,马老心里琢磨,这器物里头,会不会刻着字呢? 带着这份猜测,他伸手在尊里头小心地摸索。 这一摸,手指尖竟真的触到了凸凹不平的笔画痕迹! “快!赶紧安排清理里面!”马老很兴奋,立刻叫人动手。 工作人员一点一点耐心地清除内壁上厚厚的锈层。 随着铜锈片片剥落,人们惊讶地发现,尊的内壁底部,居然刻满了密密麻麻的文字! 一数,足足有一百二十二个字! 这可不常见。要知道,古代铜器上带字的本来就少,字数这么多,更是稀世珍宝。 在场的人都明白,发现这么多字的铭文,这铜尊的价值一下子就不一样了。 大家怀着激动的心情继续辨认清理出来的文字。 当读到其中一段时,一位专家突然指着几个字,声音都有些发颤了:“快看这儿!‘宅兹中国’!”这四个字,如同一声惊雷。 “中国”这个词,咱们天天说,天天听。 可在这么古老、三千年前的铜器上,清清楚楚铸刻着这两个字,这可是破天荒的头一遭! 这个发现,一下子把“中国”二字有文字实物证明的历史,往前推了好几百年! 经过专家们仔细研究解读,原来这篇铭文记载的是周朝初期一件大事。 说的是周朝一位王营建新都城“洛邑”(现在河南洛阳附近),作为天下统治的中心。 铸造这件铜尊的人,是个名叫“何”的贵族,他也参与了这项重要工程。 为了纪念这件事,也为了表达对新都的期望,他铸了这尊,并在里面刻下心愿:“宅兹中国,自兹乂民”,意思是安国都于此“中国”之地,从这开始好好治理百姓。 这消息一出,整个文物界和历史学界都轰动了。 宝鸡博物馆的同志高兴地宣布,“这件何尊是我们馆最珍贵的宝贝了!”可马承源先生却认真地说:“它何止是宝鸡的,它是属于整个中国的,是咱们整个中华民族当之无愧的镇国之宝!” 到了第二年,一九七六年,作为新中国考古最了不起的成果之一,何尊代表国家参加了在美国举办的中国文物精品大展。 美国方面深知它的分量,特意为这一件宝贝就单独投下了高达三千八百万美元的保险金额,创下了当时文物保险的世界纪录。 时间走到一九八二年,国家公布了第一批永久禁止出国展览的顶级文物名单,何尊当之无愧地名列其中。 到了二零零二年,它又被选入国家珍藏的七十四件“国宝中的国宝”之列。 从此以后,这件承载着“中国”二字最古老记忆的瑰宝,就安安稳稳地留在了祖国大地,得到了最高规格的守护。 如今,只要你走进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就能亲眼看到这件国宝级的何尊。 它静静安放在展柜中,无言地诉说着三千年前的故事,吸引着一批又一批前来瞻仰它风采的人。 那尊身内部铸刻着的“宅兹中国”四个大字,早已不仅仅是几个古老文字,它们是中华民族文明根脉的象征,是我们每个中国人都该深深记在心里的自豪印记。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