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秘书长提议:废除五常的一票否决权,结果俄罗斯一票否决,只留下四个字让古特雷斯尴尬了。 (阅读前请点个赞,点个关注,主页有更多你喜欢看的内容) 这古特雷斯为啥想取消这一票否决权,按他的说法,现在世界都多极化了,安理会那五个常任理事国还是二战的老黄历,得改改规矩了。 这话乍一听挺在理,联合国成立70多年,国际格局确实变了,印度、巴西这些新兴国家也想掺和进来。 但古特雷斯这招儿有点急功近利,直接动了五常的奶酪,就像2023年他参加G7峰会时,就暗示安理会结构过时,结果被五常当耳旁风。 这次他学聪明了,直接绕过成员国,想靠秘书长的身份强推改革,结果撞上俄罗斯的硬钉子。 说起这一票否决权的来历,那可追溯到1945年的雅尔塔会议。 当时美苏中英法这五个国家刚打赢二战,为了防止重蹈国联的覆辙,特意在《联合国宪章》第27条里写了这么一条:非程序性决议必须五常全票通过,否则一票否决。 说白了,这就是给大国上的保险栓,防止小国抱团欺负大国,也避免大国之间直接掐架。 就像冷战时期,美苏动不动就用否决权互相拆台,但好歹没让矛盾升级成热战,有人说了,这否决权不就是大国特权吗?您还真说对了一半。 当年设计这制度的初衷,就是让大国承担维护世界和平的责任。 想想看,要是没有否决权,美国在伊拉克战争时,就能拉着一帮小兄弟强行通过决议,那联合国还有啥权威性? 正是因为有了这一票否决,大国在行动前得掂量掂量,别把事儿做绝了。 比如2011年叙利亚内战,俄罗斯和中国先后12次否决西方制裁叙利亚的决议,就是怕外部势力干涉内政,把局势搅得更乱。 可要是真把这否决权取消了,联合国可就热闹了。 首先大国肯定不买账,美国在巴以问题上用否决权护着以色列,俄罗斯在乌克兰问题上用否决权挡住西方指责,这些都是他们的核心利益。 没了否决权,大国要么退出联合国单干,要么直接绕过安理会行动,到时候联合国就成了空壳子。 再就是小国之间的矛盾没人压得住,非洲国家在安理会连个常任席位都没有,要是让他们按多数决来定事儿,那不乱套了。 就像2025年安理会改革谈判,非洲54个国家连个代表都选不出来,尼日利亚、埃及、南非争得头破血流,这就是典型的“民主困境”。 俄罗斯这次的反应那叫一个干脆,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直接甩出四个字“你越权了”,意思很明白:秘书长就是个协调员,没资格动安理会的核心机制。 俄罗斯反对的理由也很充分:第一,修改《联合国宪章》得五常一致同意,古特雷斯没这个权力;第二,否决权是维护大国平衡的基石,没了它联合国就得散伙;第三,防止多数暴政,保护小国利益。 就像2024年加沙地带停火决议,要不是五常互相妥协,根本通不过。 有人问了,这一票否决权到底是特权还是责任?我看是两者都有。 当年中国在非洲维和,美国在中东反恐,俄罗斯在中亚维稳,这些都是大国责任的体现。 但反过来,要是大国滥用否决权,比如美国为了以色列,在安理会20多次否决谴责决议,那就成了特权滥用。 中国在这方面就挺讲究,从1971年恢复席位到现在,总共才用了17次否决权,而且多数是为了维护国家主权,比如阻止危地马拉、马其顿跟台湾搞“外交”。 那更多人就会好奇,联合国里真有绝对的民主公平吗? 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占了全球一半的军费,却代表不了非洲、拉美这些地区的声音。 就拿2025年G20峰会来说,非盟刚被纳入正式成员,可在安理会还是没席位,改革的呼声喊了几十年,结果美国想拉德国、日本入伙,法国想扩大自己的影响力,中俄坚持先解决非洲代表权问题,最后谁也不让谁。 这就应了那句话: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在我看来,古特雷斯的提议出发点是好的,但他低估了国际政治的复杂性,一票否决权虽然不完美,但它是现有体系下,维持大国平衡的唯一办法。 真要取消了,联合国离解散也就不远了。 俄罗斯这次的否决,表面上是维护自身利益,实际上是在守护联合国的根基。 至于民主公平,那得慢慢来,步子迈大了容易扯着裆。 就像中国说的,改革得“全面、有意义、系统性”,光喊口号没用,得拿出实实在在的方案来。 对此你还有什么想说的?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