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K新闻网

“把我爸爸抓起来!”2021年的浙江义乌,一男孩放暑假在爸爸店铺里打工,约好工资

“把我爸爸抓起来!”2021年的浙江义乌,一男孩放暑假在爸爸店铺里打工,约好工资一日一结,每日100元,爸爸因为忙碌忘发,“拖欠”了一天,男孩心生不满,最后竟然报警“维权”。 在2021年的浙江金华,又一个暑假如期而至,对不少学生来说,这既是假期,也是初探社会、赚点零花钱的窗口期。有趣的是,这股暑期工热潮,甚至让廉价劳动力市场都起了波澜,平日里时薪20元的电子厂普工,在学生工的冲击下,工资甚至能被压低三分之一。 在这样鱼龙混杂的招聘环境里,找份好工作不容易。不过,一些家庭内部也开启了特殊的“雇佣”模式——家长给在家帮忙的孩子发工资,以此认可其劳动。本以为这会是温情脉脉的亲子互动,但一对父子竟为这笔“家庭工资”闹到报了警,这场看似荒唐的闹剧,背后又藏着什么? 故事的主人公小涛,刚满18岁。暑假伊始,看着同学们有的在饮品店打工,有的泡在兴趣班,无所事事的他也坐不住了,主动跟开鞋店的父亲提出,想去店里帮忙,顺便赚点钱。 父亲的店其实不缺人手,但儿子有这份靠劳动挣钱的心,还是让他颇为欣慰。他觉得,儿子从小到大除了学习,没吃过什么苦,这正好是个机会,让他体验一下赚钱的不易。父子俩一拍即合,约定小涛每天的工资是100元。 有了明确的报酬,小涛干劲十足。接下来几天,他听从父亲安排,虽然眼力劲儿和经验都还欠火候,但态度积极,整体表现不错。每天拿到那100元,小涛也觉得一天的辛苦值了。 可是这份和谐没能维持多久。一天,店里生意异常火爆,直到深夜打烊,父亲依旧忙得团团转。小涛看时间晚了,就等着父亲结算完工资回家。然而父亲实在分身乏术,直到小涛先走了,也没顾上给钱。第二天,前一天的工资依然没到账,小涛的脸色就变了。 他直接开口跟父亲要钱。父亲解释说昨天太忙,打算等今天下班把两天的200元一并结清。没想到这个提议彻底点燃了小涛的怒火。他当场翻脸,脸上写满了叛逆,又是砸桌子又是敲椅子,把店里搞得一团糟。最终这场纠纷愈演愈烈,小涛一气之下拨通了110。 民警赶到现场,听完原委也哭笑不得。他把小涛拉到一边,话说得很直接:“你都18岁了,说你两句就受不了?你去外面看看,哪个老板会要你这样的员工?这是你爸,他把你养这么大,你要跟他算账,你算得清吗?” 民警接着点明,既然是成年人,做事就该有分寸,不能如此任性,伤了家人的心。更何况既然把自己当“员工”,就得懂职场的规矩,通常是老板定规则、员工去适应,动不动就闹脾气,工作恐怕也保不住。 在民警的耐心劝说下,小涛才慢慢冷静下来,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有多幼稚,最终向父亲道了歉。这起荒唐的纠纷,恰好揭示了“亲情工”模式的尴尬。孩子很容易恃宠而骄,把职场规则和家庭关系混为一谈,想要员工的权利,却不愿承担员工的义务,还保留着儿子的特权。 事情传到网上后,舆论也很有意思。有人力挺孩子,认为这是契约精神的体现:“说好日结就该日结,家长得以身作则。”也有人觉得孩子太较真,不懂体谅:“不就晚给一天吗,至于闹成这样?你爸赚钱还不是为了你?”更有不少网友半开玩笑地说:“这孩子有前途,小小年纪就知道用法律武器维权了。” 各种观点看似对立,却都指向一个核心问题:当家庭成了职场的模拟器,我们到底该如何划定亲情和规则的边界? 金华这对父子的故事,远不是一场家庭闹剧那么简单。父亲的初衷是好的,想通过“发薪”教会儿子劳动的价值。而儿子呢,他或许真的把这当成了一份严肃的“工作”,严格执行“合同”,却忘了这份工作背后最基础的人情——对方是他的父亲。他想要的是员工的权利,付出的却是儿子的耐心。 这场演练,究竟是教会了孩子契约精神,还是让他们误解了人情世故?这恐怕是每个尝试“亲情雇佣”的家庭,都得提前想清楚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