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K新闻网

1936年10月,寒风刺骨的青海荒原上,12岁的小红军张金龙被马家军围困,面对黑

1936年10月,寒风刺骨的青海荒原上,12岁的小红军张金龙被马家军围困,面对黑洞洞的枪口,他毫不畏惧,挺直瘦弱的身躯,怒目圆睁地瞪着敌军头目,声音虽稚嫩却掷地有声。 周围沙尘呼啸,马家军的皮靴踩踏着冻土,空气中弥漫着血腥气。这一刻,少年张金龙的怒吼,不仅是对敌人的挑衅,更是对抗战信念的坚守。 那时的他,怎会想到,这一声吼,竟成了西路军西征血泪史中最刺痛人心的回响? 1936年10月,红军西路军奉命西征,目标是打通与苏联的国际交通线,支援抗日大局。然而,行军至河西走廊,面对盘踞青海、甘肃的马家军阀部队,2万多红军将士却陷入绝境。 马步芳、马步青的骑兵部队以地形优势和兵力碾压红军,战斗异常惨烈。据史料记载,西路军在高台、倪家营子等地几乎全军覆没,数千人被俘,惨遭虐杀。 而张金龙,只是这支队伍中无数无名小战士的一个缩影。他12岁参军,来自川陕根据地,瘦小的身躯裹着破旧的红军军装,脸上却写满了超出年龄的坚毅。 被俘的那一刻,他没有哭喊求饶,而是选择了用最硬气的方式面对死亡——那一句“留一颗子弹打日本人”,让在场的马家军头目都愣了神。 然而,命运并未让张金龙的生命就此终结。据幸存者后代回忆和历史档案记载,那天马家军头目被张金龙的气势震慑,竟一时下不了手,挥手让人将他暂时关押。趁着夜色,张金龙和几名小战士被同伴偷偷解开绳索,逃出了敌营。 逃亡的路途,堪称九死一生。寒冬的河西走廊,风如刀割,脚下的戈壁冻土硌得人双脚流血。 他们不敢走大路,只能钻山沟、躲沙丘,饿了啃草根,渴了喝雪水。从青海到甘肃,再辗转到陕西边界,1200多公里的路程,走了整整半年。 途中,一个同伴因体力不支倒下,张金龙咬着牙将他背了一天一夜,直到找到一户老乡收留,才含泪埋葬了战友。那一刻,12岁的少年,眼神里多了一分沉重,也多了一分对生的渴望。 半年后,张金龙终于抵达延安,见到党组织的那一刻,他再也绷不住,抱着前来迎接的老红军号啕大哭。 瘦得只剩皮包骨的他,身上破烂的军装还留着被俘时的血迹。据《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回忆录》记载,像张金龙这样从马家军屠刀下逃生的红军战士寥寥无几,他们大多化装成乞丐或牧民,凭借顽强的意志和对革命的信念支撑着自己回到根据地。 回到延安的张金龙,没有因苦难而退缩,反而更加坚定了抗日的决心。后来,他继续随军作战,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那句“留一颗子弹打日本人”的誓言。 他的故事,也成了延安红军中口口相传的传奇,激励着更多战士投身抗战前线。 张金龙的故事,只是西路军西征惨烈历史的一个缩影。据统计,西路军2万余人中,最终仅有4000多人返回延安,其余将士或战死,或被俘后惨遭杀害。 马家军的暴行令人发指,史料记载,他们常用“活埋”“砍头”等残忍手段虐杀红军俘虏,甚至将人头挂在城墙上示众。 而在这片血泪交织的土地上,像张金龙这样的小红军,用他们的无畏和信念,书写了革命史上最悲壮的一页。他们的牺牲和坚持,提醒着后人,和平来之不易,抗战精神永不过时。 回想1936年那个寒冷的冬天,小红军张金龙面对枪口的那一吼,至今仍回荡在历史的长河中。他用12岁的身躯,扛起了革命的信念,也用一颗赤诚的心,点燃了抗日的希望之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