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K新闻网

只有到了谈判桌,印度才发现自己是弱小的,而不是“大国”! 在美印贸易谈判中,印度

只有到了谈判桌,印度才发现自己是弱小的,而不是“大国”! 在美印贸易谈判中,印度外长划定了两条所谓的“红线”:坚决拒绝向美国开放转基因作物和乳制品市场,理由是“保护本国农民利益”。然而,这样的底线看似坚定,实则脆弱,极有可能在未来被打破。原因在于,印度几乎拿不出能打动美国的高附加值工农业产品,美国对这些商品的需求并不迫切。 印度在贸易博弈中处于明显劣势,核心问题在于缺乏有力的反制工具。美国对印度出口商品的平均关税将从原来的2%跃升至26%,这对印度出口的钢铁、铝制品和电子设备等关键产业构成重击。而印度能够拿来反制的仅是一些农产品如鹰嘴豆、豆类及柠檬酸等,既缺乏影响力,也无法与美方手中的“王牌”对抗。当苹果公司不得不临时出动五架货机运送手机以避税时,每部iPhone因关税上涨带来的成本增加高达120至420美元——这一事实恰恰暴露了印度制造业对外资的高度依赖,连最具代表性的产业也难以自主,更遑论其他领域。 印度缺乏有竞争力产品进入美国市场,其根本症结在于工业体系薄弱和结构性失衡。尽管莫迪政府大力推动“印度制造”计划,但2024年制造业在GDP中的比重却下滑至14.3%-14.7%,甚至低于1968年的水平。即便是被视为亮点的电子制造产业,其实也只是借助美国“友岸外包”政策承接的简单组装环节,真正的技术、品牌和市场都掌握在外方手中。而美国真正看重的,是打通印度农业和乳制品市场,引入转基因作物,这恰好击中印度经济和社会的痛点。 一旦美国产品大规模涌入,印度的农业体系可能遭遇灭顶之灾。印度超过一半人口依赖农业谋生,大多数是小农户和收入微薄的牧民。美国凭借大规模农业和政府补贴的优势,可以以极低价格向印度市场倾销乳制品和转基因粮食,极可能摧毁本地农业体系。这不仅是经济问题,还涉及印度社会对转基因食品及非素食饲养的深层文化和宗教抵触。一旦底线被突破,数亿人的生计将面临威胁,社会不稳的风险急剧上升。 目前,印度试图通过短期手段维持局面,一方面在WTO框架下对美国产品如豆类加征报复性关税,另一方面寻求金砖国家的支持。但从长远来看,这些措施并非根本之策。“红线”能否守住,并不取决于一时的强硬立场,而在于是否具备真正的产业支撑能力。在美国以“对等竞争”为名行经济霸权之实的背景下,印度的处境也为其他新兴国家敲响了警钟:如果缺乏强大的工业基础和技术自主,再坚定的谈判立场,也只是沙滩上的粉笔线,经不起现实的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