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贞观年间,黄河渡口有个叫石大的船夫,为人木讷,但摆渡从不欺客。那年冬天,大雪封路,一个衣衫单薄的书生带着病重的妻子,要过河去洛阳求医,却身无分文。 正值寒冬时节,黄河渡口,卷着鹅毛大雪。 渡口旁的龙王庙下,书生张生紧紧搂着怀中病重的妻子王氏。 这对命苦的小夫妻,找到了渡口出了名的“闷葫芦”船夫石大。 石大人如其名,如同黄河滩头里一块不起眼的顽石,沉默寡言,是渡口公认的“闷葫芦”。 他摆渡半生,风里来雨里去,从不与同行争抢客源,也不似旁人那般精明算计。 他行船向来公道,甚至遇到实在困顿的孤寡老人,默不作声地免了铜板。 他的人生轨迹,如同脚下这条浑浊的黄河水,平缓,沉默,日复一日。 此刻,他面对这对风雪中的落难人,同行船夫都是觉得“晦气”与“麻烦”。 因为,重病的妇人可能随时死在船上,而身无分文的书生更是榨不出半点油水。 然而,石大看到的是凄惨的妇人和落难的书生。 毕竟,出门在外,谁没个落难的时候? 船夫石大让张生将气息奄奄的王氏抱进船舱,他毫不犹豫地解下自己那件油光发亮、却也是唯一御寒的旧羊皮袄,笨拙却轻柔地盖在女人身上。 那羊皮袄成了这冰天雪地里最珍贵的暖意。 他又从怀里掏出两个冻得硬邦邦、原本留作自己午饭的杂粮馍馍,不由分说塞进张生冰冷的手中。 他佝偻着背,双臂肌肉虬结,奋力与湍急的冰河搏斗。 船至中流,上游突然冲下大块浮冰,裹挟着骇人的声势直撞船身! 石大瞳孔一缩,厉喝一声“抓稳!”,猛地抄起备用船篙,迎着巨冰狠狠顶去! 一声闷响,篙头应声碎裂,冰屑四溅。 船身剧烈摇晃,冰冷的河水泼溅而入。 张生吓得面无人色,死死护住妻子。 王氏在颠簸中短暂清醒,气若游丝地抓住石大湿透的裤脚,“大哥,别管我们了!” 石大紧咬牙关,他无暇回应,只凭着几十年与黄河搏斗的本能,将船头切入冰缝稍窄的水道,硬是在绝境中撑出一条缝隙。 终于,船身重重撞上南岸的冻土。 石大顾不上喘匀粗气,背起依旧昏迷的王氏,深一脚浅一脚地踏着积雪,将夫妻俩送至官道旁唯一能遮风避雨的驿站。 他指着前方风雪弥漫的官道,对惊魂未定的张生哑声道:“沿此路,三十里,杏林客栈的掌柜识我,报我名可歇脚。” 张生望着眼前这个浑身湿透、胡须眉毛都结满冰霜、裤腿冻成冰筒的船夫,扑通一声跪倒在冰冷的雪地里,涕泪横流,额头重重磕下“恩公!此恩张生永世不忘!” 石大却只是摆摆手,艰难地走回他那艘在风雪中飘摇的破船。 身后,是书生在雪地里长跪不起的身影,和裹着病弱妇人的旧羊皮袄。 半月后,石大正蹲在渡口,用桐油修补着船板。 远处官道上,一阵清脆的马蹄声由远及近。 只见张生一身簇新锦袍,骑着高头大马,身后跟着几名仆从,抬着沉甸甸的箱笼,直奔渡口而来。 张生赶紧下马,激动地指着石大对仆从喊道,“恩公在此!” 仆人们慌忙打开箱笼,里面是码放整齐、白花花的银锭。 张生满面红光,深深一揖,“恩公!内子幸得洛阳孙先生妙手回春!此乃些许心意,万望恩公笑纳!” 渡口瞬间安静下来,所有目光都聚焦在石大身上。 石大放下手中的活儿,他看了看那箱刺眼的银子,又低头看了看自己沾满桐油和木屑、布满老茧的双手,仿佛那银子是烫手的山芋。 他沉默片刻,最终只是往后退了一步,他婉言拒绝了银子。 张生愣住了,急忙从怀中取出一卷画轴。 画上,风雪弥漫的黄河渡口,一艘乌篷船正破冰前行,船头一个模糊却坚毅的身影奋力撑篙,旁边题着四个遒劲有力的大字“风雪渡人”。 张生将画轴捧到石大面前,请他收下此画! 石大这次看完之后略带笑意,这一次,他没有拒绝。 自那以后,石大的乌篷船里,多了一样东西。 那幅《风雪渡人》图,被他用简陋的木框装裱好,悬挂在船舱最显眼的位置。 画旁,还多了一个不起眼的旧木箱,里面分门别类放着些常见的草药柴胡、甘草、艾叶都是他平日里省吃俭用,一点点积攒下来的。 每当渡河时遇到面黄肌瘦、咳嗽不止的穷苦人,或是为药资发愁的过客,石大便会默默打开药箱,抓上几味草药塞过去。 石大用他沉默的行动诠释着善行或许微如萤火,却能在最凛冽的寒冬,点燃希望。 主要信源:(唐代民间故事改编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