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K新闻网

过得最舒服的一群人: 小县城的“理想生活”样本:张叔家的日子 一、小县城的“

过得最舒服的一群人: 小县城的“理想生活”样本:张叔家的日子 一、小县城的“顶配”日常 在豫东小县城,张叔家是街坊眼里“活成理想模样”的人家。清晨六点,县教育局家属院的老槐树刚冒新芽,张叔就把捷达开出车库,副驾驶座上的保温桶“哐当”响——里面是给医院值夜班的婶子带的胡辣汤。 “工资加起来两万三,到手能落两万。” 张叔把车停在医院门诊楼前,跟值班护士熟稔地打招呼。婶子在护士站交接完,舀了勺胡辣汤笑:“你爸昨天又去农村小院摘槐花,说给咱包包子。” 老两口的日子,像家属院墙角的牵牛花,静静爬满生活的篱笆。 县城中心那套120平的大三居,是2010年买的,房贷早还完了。客厅婚纱照里,张叔穿中山装,婶子的红毛衣还带着90年代的时髦。周末孙子孙女一来,沙发上堆着卡通抱枕,阳台的绿萝被婶子浇得油亮,“这房子啊,住着住着就有了烟火气”。 二、“舒服”是攒出来的 张叔的“体制内”身份,是骑坏三辆自行车换来的。1988年他从师范毕业,被分到乡镇中学,每天天不亮就摸黑赶路,自行车筐里装着教案和给学生带的作业本。“有回下雪,连人带车摔进沟里,教案全湿了,抱着学生作业本哭了一路。” 后来调回县城,为了分这套家属院,他和婶子节衣缩食,“那两年没买过新衣服,工资全攒着”。 婶子的护士工作也没少遭罪。90年代卫生院忙,她值大夜班时,一个人要管二十张病床,抱着暖瓶给病人换水,腰就是那时候累坏的。“现在腰椎间盘突出犯了,还得贴膏药,可当年为了转正式编,再难也得扛。” 婶子揉着腰,窗户外的阳光照在她鬓角的白发上。 农村的两层半小别墅,是张叔父亲的主意。2015年村里统一规划宅基地,老爷子把养老钱拿出来:“城里有房,农村也得有个根。” 盖房时张叔请了年假,和工人一起搬砖、和泥,“一砖一瓦都是念想,现在周末回去,孙子孙女能在院子里追小鸡”。 三、“顶配”背后的烟火气 外人看张叔家光鲜,却不知道他家也有本难念的经。婶子腰椎间盘突出发作时,整夜睡不着,张叔就用热毛巾给她敷腰,“年轻时她为家拼,老了我得护着她”。去年张叔父亲心梗,ICU住了17天,“存款一下少了二十万,还好有退休金兜底,可也心疼啊”。 儿子在省会郑州工作,房贷每月八千,“孩子说不想啃老,可压力大得很,头发掉得厉害”。女儿远嫁浙江,生二胎时想让婶子去照顾,“我要走了,张叔和老人咋办?小县城的安稳,也拴住了想出去的心”。 家族聚会时,堂弟喝高了说:“哥,你这日子看着美,我在上海住出租屋,却觉得有奔头。” 张叔没急眼,给堂弟倒了杯茶:“人各有命,你在大城市闯,我在小县城守,都是为了把日子过顺。” 茶雾袅袅中,两代人的活法静静碰撞。 四、“舒服”的真正底色 现在张叔常站在老槐树下发呆,他说“舒服”不是条件好,是心里踏实。每月工资准时到账,父母能帮衬着带孩子,周末回农村闻闻麦香,“这是小县城给的安全感”。但他也明白年轻人的向往,“儿子想留在省城,就让他去,咱们这代人的积累,不就是为了让孩子有更多选择?” 小县城的“顶配人生”,是中国万千普通家庭的缩影。有人羡慕它的安稳,有人向往大城市的辽阔,没有绝对的优劣。就像张叔家的牵牛花,在县城的墙缝里能开,在农村的篱笆上也能绽——关键是,你想要怎样的“舒服”,又愿意为这份“舒服”咽下多少生活的苦。 或许真正的“舒服”,不是活成别人眼中的模板,而是接纳自己的生活轨迹。张叔守着小县城的烟火,堂弟追逐大城市的星光,只要心里揣着对生活的热乎劲儿,脚下的路,就都是通向好日子的道。就像张叔说的:“日子嘛,不是看你有多少钱,是看你能不能把平凡的日子,过出甜味来。” 暮色漫过家属院时,张叔的捷达又驶出车库,去接值夜班的婶子。老槐树的影子在地上晃啊晃,像他们走过的岁月,平淡、真实,却又藏着说不尽的烟火温情。这就是小县城的“理想生活”,没有惊天动地,只有把每一个平凡日子,过成属于自己的“顶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