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K新闻网

1678年8月,称帝不久的吴三桂在衡州病死,他12岁的孙子吴世璠继位。吴世璠虽年

1678年8月,称帝不久的吴三桂在衡州病死,他12岁的孙子吴世璠继位。吴世璠虽年纪小,却表现得很硬气,面对十万清军围攻昆明,宁死不降。 昆明城被围的第三个月,秋雨淅淅沥沥下了整月,城墙根的积水里漂着败叶,像泡着一整个秋天的萧瑟。吴世璠穿着爷爷留下的龙袍,袖口太长,得卷两圈才能露出手。他站在五华山上的宫殿里,望着远处清军的营寨,火把连绵几十里,把夜空烧得发红,身边的太监哆嗦着说:“小皇上,彰泰将军又派人送劝降信来了。” 信是用黄绸子包的,彰泰在里面写:“你年纪小,不懂事,只要开城投降,朝廷保你性命,还能给你个爵位。”吴世璠捏着信纸,手指因为用力发白,突然“嘶啦”一声把信撕成碎片,扔在地上:“我爷爷是平西王,我是大周皇帝,哪有皇帝向人投降的?” 旁边的大学士方光琛赶紧跪下:“小皇上说得是!可城里的粮草快没了,将士们三天才吃一顿粥,再守下去……”话没说完,就被吴世璠打断:“让御膳房把我的口粮分下去,我一天喝一碗米汤就行。”他想起爷爷临终前拉着他的手说“守住昆明,就是守住吴家的根”,那声音糙得像砂纸,现在还在耳边磨。 清军攻城的法子狠得很。彰泰让士兵在城下堆土山,堆到跟城墙一般高,站在上面往城里射箭;赵良栋的绿营兵更绝,挖地道通到城墙下,填上火药,“轰隆”一声炸塌了西南角的城墙,幸亏守城的将士抱着沙袋拼死堵,才没让清军冲进来。 城墙上的将士见小皇上真的每天只喝米汤,眼眶都红了。有个跟着吴三桂打了二十年仗的老兵,把自己藏的半块干粮塞给吴世璠:“小皇上,您得吃饱,不然我们没心思打仗。”吴世璠把干粮推回去:“你留着,杀清兵时有力气。”老兵“扑通”跪下,身后的士兵跟着跪了一片,齐声喊:“誓死保卫昆明!” 劝降不成,彰泰开始用阴招。他抓了些吴家的亲戚,绑在城下,让他们喊“世璠快降吧,不然我们都得死”。吴世璠站在城楼,看着姑姑哭成泪人,叔叔喊得嗓子冒烟,拳头攥得咯咯响,却只对身边的人说:“放箭,别让他们再喊了——是我吴家的人,就不能当软骨头。” 箭矢从城楼上飞下去,没射人,射断了绑人的绳子。城下的亲戚愣了,彰泰气得把茶杯摔了:“这小娃娃,比吴三桂还难缠!” 到了年底,城里真的断粮了。士兵们开始煮战马、剥树皮,连宫殿里的铜香炉都被砸了熔成弹丸。有天夜里,吴世璠被饿醒,听见宫外传来哭声,披衣出去一看,是个小兵在哭着喊“娘”,手里攥着半块树皮。他走过去,拍了拍小兵的肩膀:“再撑撑,等开春了,咱们种庄稼。” 其实他心里清楚,撑不到开春了。 1681年冬,清军从炸开的城墙缺口冲进来,喊杀声震得宫殿的梁柱都在抖。方光琛拉着吴世璠想从密道逃,被他甩开:“爷爷说过,皇帝的家,就在皇宫里,死也得死在这儿。”他回到大殿,穿上最整齐的龙袍,端坐在龙椅上,看着冲进来的清军士兵,手里紧紧攥着爷爷吴三桂的玉印。 有个清军将领想上前抓他,吴世璠突然站起来,把玉印往地上一摔,“啪”的一声碎成几块:“这印是我爷爷的,你们别想拿去!”然后拔出墙上的佩剑,往脖子上一抹,血溅在明黄色的龙袍上,像开了朵惨烈的花。那年,他刚16岁。 城破后,彰泰在大殿里看着吴世璠的尸体,叹了口气:“这孩子,要是生在寻常人家,或许能平平安安长大。”旁边的赵良栋踢了踢地上的玉印碎片:“硬气是硬气,可惜站错了队。” 昆明的老人们后来常说,城破那天,五华山上的乌鸦叫了一整天。有人说吴世璠傻,放着活路不走;也有人说,他守住了吴家最后的骨气——就像城墙再破,砖缝里的草也得往上长。 风穿过昆明的街巷,带着滇池的潮气。那座被战火熏黑的城楼,后来修好了,却总有人说,阴雨天站在上面,能听见个少年的声音在喊:“别降,咱们是吴家的人。” 故事参考《清史稿·吴三桂传》及《滇系》《吴三桂纪略》相关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