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K新闻网

1989年,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病危,没想到,他病床前却空无一人,6个子女均未到场

1989年,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病危,没想到,他病床前却空无一人,6个子女均未到场。弥留之际,他忍不住放声痛哭:“报应啊,这都是我的报应。”

主要信源:(文史春秋——《茅以升和戴传蕙的凄苦姻缘》)

1989年11月12日,中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在北京逝世。

这位身兼中科院院士、美国工程学院外籍院士及中央研究院院士三大头衔的学者,生命尽头却满怀遗憾。

他与原配妻子戴传蕙的感情破裂,两人所生的六名子女均不承认他的父亲身份。

这位设计出钱塘江大桥的工程大师,最终在亲情隔绝的孤寂中走完人生。

1896年1月9日,茅以升生于江苏丹徒的书香门第。

祖父茅谦是近代知名水利专家,创办过影响深远的《南洋官报》。

为给孙子创造更好成长环境,全家迁往南京定居。

幼年的茅以升展露惊人天赋,祖父在书房临摹《京都赋》时,他旁立片刻就能通篇背诵。

七岁那年,他成为南京首家新式小学思益学堂的首批学生。

在十岁那年端午节。

因突发腹泻未能出门看龙舟赛的茅以升躲过一劫。

秦淮河畔文德桥因超载坍塌,数十人命丧当场。

亲眼目睹废墟旁排开的遇难者遗体,小以升立下宏愿,此生要造最结实的桥。

祖父原本期望孙子走仕途,听闻志向竟欣然支持。

从此南京城里多了个追着工匠问桥的少年。

他将《文昌桥记》《万年桥志》等桥梁典籍抄录成册,二十岁以第一名成绩从唐山工业专门学校毕业,考取官费留美资格。

赴美前夕,在祖父安排下与世交戴家千金戴传蕙相见。

那年戴传蕙十九岁,气质温婉。

初次见面时,茅以升紧张得说不出话,倒是姑娘明亮的眼眸化解了拘谨。

通过传统媒妁牵线,这对年轻人渐渐相知相恋。

1917年冬,新婚燕尔的茅以升踏上赴美邮轮。

在康奈尔大学的留学历程堪称传奇。

他用一年时间取得硕士学位,其研究报告为母校争得免试入学资格,成为该校首位中国硕士。

随后转往卡耐基理工学院,仅用两年摘下博士学位,创下该校工科最快毕业纪录。

这三年里,戴传蕙在南京独自抚养长子茅于越。

她把生活艰辛全埋在信纸背面,每封家书只写“孩子会背诗了”“父亲身体安康”等喜讯。

1920年茅以升返国任教,看到牙牙学语的儿子和眼角添了细纹的妻子,发誓永不分离。

此后十年动荡岁月里,他辗转唐山交大、北洋大学等校任教,戴传蕙始终带着孩子随行。

这期间五个孩子相继降生。

每逢战乱迁徙,妻子总用瘦弱肩膀扛起全部家当。

最艰难是在钱塘江大桥建设期间,身为总工程师的茅以升日夜泡在工地。

听闻丈夫为阻日军推进要亲手炸毁倾注七年心血的大桥,戴传蕙深夜望着施工图偷偷抹泪。

亲手炸桥那天,茅以升在《别钱塘》中悲书:“抗战必胜,此桥必复”。

而长期忧惧让戴传蕙患上了严重抑郁,只要丈夫出差超过三日便彻夜难眠。

最终医生建议送返南京静养,六个孩子围在母亲床前侍药。

家庭变故发生在1946年。

主持上海越江工程时,五十岁的茅以升与二十一岁的秘书权桂云产生感情。

消息传回南京,病榻上的戴传蕙没像寻常妻子般哭闹,反而轻声交代儿子:“你父亲独自在外不易,该多给那姑娘些生活费。”

可当记者提及婚姻忠诚问题时,这位温婉女子曾笃信的话语终成谶语:“他这种人啊,心里只装得下桥。”

为挽回家庭,茅以升承诺断绝来往。

但十年后戴传蕙病逝,他竟接回权桂云母女同住。

这举动彻底激怒子女。

长女茅于燕摔碎全家福夺门而出,最器重的长子茅于越远走瑞士永不归乡。

每逢春节,六个子女集体避开权桂云用餐,这位小妈总躲进厨房抹灶台,等家宴散场才端出热在笼屉里的饭菜。

晚景最是凄凉。

二房夫人权桂云五十岁抑郁而终后,茅以升的记忆开始模糊,却总对着空气喊“蕙君”,戴传蕙的小字。

病危前夕在协和医院,子女无一人前来。

陪伴在侧的幼女茅玉麟强忍心酸,模仿长兄笔迹写了封“原谅信”。

当伪信读至末尾,昏迷的老人竟展露微笑,心率仪随之归零。

在桥梁史上,茅以升留下两项纪录。

设计第一座现代化公铁两用桥,首创“射水沉桩法”解决钱塘江流沙难题。

这位用图纸贯通江河的巨人,却终其一生没能架通亲人间的隔阂深谷。

对此您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