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K新闻网

标签: 黄克诚

1968年3月,温玉成接到紧急命令,匆匆前往军委开会,不料,半路却意外遇到了毛主

1968年3月,温玉成接到紧急命令,匆匆前往军委开会,不料,半路却意外遇到了毛主

1968年3月,温玉成接到紧急命令,匆匆前往军委开会,不料,半路却意外遇到了毛主席,毛主席看到他时,眉头微皱,问道:“你一个人去?单枪匹马去?”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1968年,温玉成接到军委的紧急通知,要求他立即前往人民大会堂开会,他没有多想,穿上军装,匆匆登车,车子刚驶入中南海西门附近,就被警卫人员示意停下,他下车走进人民大会堂的走廊,刚迈过几级台阶,就看见毛主席迎面而来。主席打量着温玉成,抛出一句意味深长的话,这句话不像是简单的寒暄,更像是对即将发生之事的隐喻和考量,也让温玉成意识到,这次的“任务”远比想象中要复杂得多。就在前后不久,北京卫戍区的主要负责将领先后被调整,原先掌舵这块京畿重地的几位要员相继被免职,这是一个极为敏感的位置,既是军事防线的最前沿,也关系到当时高层政治的稳定性。临危受命,轮到温玉成,这位在朝鲜战场上屡建战功、在抗战和解放战争中都曾任要职的将领被推向台前,但他很清楚这个岗位并非荣誉的象征,而是风暴中心。温玉成出身江西兴国,十几岁加入红军,历经长征、抗日、解放战争,再到抗美援朝,一步一步从普通战士成长为共和国的中将,他是少数几位几乎贯穿新中国战争史全过程的军人之一。他的军事生涯并不顺遂,长征中他腿部中弹,曾两度被俘,又两次从敌营中死里逃生,西路军失败后,他沿着乞讨路线辗转返回延安,不仅没有退缩,反而被赋予更重要的职责。1946年,在东北集昌镇,他率不足四千人的独立二师连续作战,最终迫使一个装备精良的国民党整编师投降,震动整个东北战区,他的部队被称为“铁脚师”,不仅因为行军迅速,更因为他本人常年带兵奔袭,号令如风,战术灵活。1950年,朝鲜战火骤起,温玉成担任第40军副军长,参与首轮入朝作战,他指挥的两水洞伏击战成为志愿军打响第一枪的经典战例,仅用半小时就全歼一个韩军营和随行炮兵分队,奠定了40军作为先头部队的威名。但政治并非战场,进入军委办事组后,他虽然名义上处于高位,但始终保持谨慎,1969年,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他作为大会主席团成员却未被列入新一届中央委员名单,这一反常现象引发各界关注。自此之后,温玉成逐渐淡出权力核心,直到1983年,时任中纪委常务书记黄克诚出面,为他恢复名誉,重新给予他在军中应有的地位和待遇。晚年的温玉成选择在南京定居,他搬入一处普通的住宅,远离政治喧嚣,养花种草,读书写字,他的军功章被锁进抽屉,从未在子女面前炫耀,他反复告诫家人,那些荣誉不是挂出来看的,是拿命换来的,不该成为谈资。1989年,他查出罹患肝癌,医生建议住院治疗,他坚决拒绝,坚持在家静养,他没有留政治遗言,也未讲英雄往事,对他来说那些都已成为过去,战场早已远去,仗也打完了。从人民大会堂走廊的那一问开始,到南京小院的静默告别,温玉成的一生如同他指挥的部队那般干净利落,没有过多解释,也不需多余修饰,他是时代的军人,也是时代的注脚,那年春天的走廊,不只是一次问话的起点,更是一段历史中最微妙、最令人回味的瞬间。
梁兴初平反之后,便执意要离休,这是为何呢?1981年10月,梁兴初获得了平反,中

梁兴初平反之后,便执意要离休,这是为何呢?1981年10月,梁兴初获得了平反,中

梁兴初平反之后,便执意要离休,这是为何呢?1981年10月,梁兴初获得了平反,中央决定免除其处分,恢复大军区正职待遇。叶帅指示,梁兴初是我军赫赫有名的战将,既然复出了,就要恢复工作。1981年,历经八年后,这位开国中将的冤屈终得昭雪。中央正式撤销了对他的一切处分,并且官复原职。然而,出乎所有人意料,梁兴初选择了退隐。这位参加过众多战役的铁血战将,为何甘愿隐退呢?1912年,梁兴初出生在江西吉安一个贫寒的农家。少年时,为了吃口饭,他以铁为生,同时也练的钢筋铁骨。1930年,他选择投身红军,在枪林弹雨中,他脸颊曾被子弹贯穿,险险擦过后脑。胸口更因一枚偶然得来的假银元,挡住致命一枪而幸免于难。九次负伤,体内残留的弹片在阴雨天隐隐作痛。在长征路上有他跋涉的足迹,抗日烽火中有他拼杀的身影。解放战争辽沈战役中的黑山阻击战,是他军事生涯的辉煌注脚。时任东野十纵司令员的他,面对数倍于己的强敌,率部死守阵地,硬是用血肉之躯筑起一道钢铁防线,为战役全局胜利立下奇功。真正让“梁兴初”三个字威震天下的,是抗美援朝战场。1950年,他率志愿军第38军入朝作战。初战因对敌情判断失误,部队行动迟缓,放跑了部分敌人。在总结会上,他被彭德怀司令员严厉批评。这份雷霆之怒,非但没有压垮梁兴初,反而激起了他的血性与斗志。在第二次战役中,他以超乎想象的坚韧和牺牲精神,堵死美军南逃退路,歼敌重创,扭转了整个战局。彭德怀闻讯,在嘉奖电文中激动地写下:“三十八军万岁!”从此,“万岁军”威名响彻整个军中,梁兴初也达到了军事生涯的巅峰。这份荣光,是他用血性与担当赢得的。然而,命运在1973年陡转直下。时任成都军区司令员的梁兴初,因复杂的历史原因突遭审查,被免去一切职务,下放到山西一家工厂当工人。从统率千军万马的大军区司令,到默默无闻的普通工人,落差犹如云泥。那段岁月,是梁兴初人生中最寒冷的冬天。身体的病痛与精神的压抑双重折磨着他,好在有妻子任桂兰也选择调往太原,不离不弃,悉心照料。在工厂里,梁兴初没有消沉,他脱下将星闪耀的军装,换上工服,与工人师傅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工友们不知他显赫的过去,只知这位叫“老梁”的新工人,棋艺不错,为人厚道。妻子任桂兰则发挥医务所长,义务为工友邻居看病送药。这对患难夫妻,在最底层的生活中,赢得了工友们的真诚接纳与尊重。八载沉浮,终见曙光。1981年,在老首长黄克诚等人的关怀下,梁兴初获得彻底平反,官复原职。而叶帅的器重与安排,是对他能力与贡献的再次肯定。然而,当重返军队的机会摆在面前时,梁兴初却选择了婉拒。他并非心灰意冷,更非畏惧责任。促使他做出离休决定的,是多重清醒的认知与深沉的情感。八十年代初,中国军队正经历深刻的现代化转型,新军事理论、高科技装备层出不穷。梁兴初这位从战火中拼杀出来的将军,敏锐地意识到,未来战场属于掌握现代军事科技的新一代将领。看着训练场上驰骋的新型坦克、听着关于电子战的讨论,他常对身边人感慨:“咱们那套‘猛打猛冲’的老经验,该让位给懂卫星、懂电脑的年轻人了。”这份对军队未来的远见与无私,让他甘愿让出位置。离休后的梁兴初,将书房当成了最后的战场。他在书房里翻出珍藏多年的作战笔记、电报底稿、战场草图,开始潜心撰写回忆录。他讲述黑山阻击战的惨烈,不是为了炫耀,而是为了让后人记住胜利的代价。他回忆彭总在朝鲜的雷霆之怒,是为了诠释严令之下方能锻造铁军的真谛他。详述松骨峰的血战,是为了让“万岁军”的精神永世传承。然而,命运似乎有意考验这位老将的意志。一次搬家途中,载有他多年心血的珍贵手稿、原始笔记和档案资料的车辆不幸遭遇车祸起火,所有资料瞬间化为灰烬!望着劫后余烬,梁兴初心如刀绞,仿佛又经历了一次战场上的重创。年逾古稀的他,一度陷入巨大的失落。是妻子任桂兰的鼓励与陪伴,让他重新振作。他凭着惊人的记忆力和毅力,再次拿起笔,从头开始勾勒出那战火纷飞的岁月。1985年10月5日,梁兴初将军因一场感冒引发并发症,在北京溘然长逝,享年73岁。弥留之际,他心中牵挂的,除了相濡以沫的妻子,便是那部尚未完成的战争回忆录。追悼会上,妻子含泪提出唯一的愿望是完成并出版丈夫的回忆录。在多方努力下,《梁兴初回忆录》最终得以出版。梁兴初的离休,并非英雄迟暮的无奈退场,而是一位老兵在人生巅峰时刻,对使命的另一种担当与成全。他放下的是个人的权位荣光,扛起的是记录历史、启迪未来的重任。主要信源:(吉安市人民政府——梁兴初)
黄克诚大将自述中记载说:有一次,毛主席对彭开玩笑说,老总,咱们定一个协议,我死

黄克诚大将自述中记载说:有一次,毛主席对彭开玩笑说,老总,咱们定一个协议,我死

黄克诚大将自述中记载说:有一次,毛主席对彭开玩笑说,老总,咱们定一个协议,我死以后,你别造反,行不行?可见主席对彭顾忌之深,而彭并未因此稍增警惕,依然我行我素,想说就说。他性格刚烈,遇事不能容忍,不大能适应人类社会的复杂性。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所以不易和领导及周围同志搞好关系。
1955年授衔是从授衔大将开始的,由周总理亲自给在京的大将们授衔。而元帅们的授衔

1955年授衔是从授衔大将开始的,由周总理亲自给在京的大将们授衔。而元帅们的授衔

1955年授衔是从授衔大将开始的,由周总理亲自给在京的大将们授衔。而元帅们的授衔仪式是在当天下午,由毛主席亲自授衔。当时在京的元帅只有7位,林彪因为在青岛养病、刘伯承也是因为身体原因再加上军事学院事务繁忙、叶剑英则是因为要在辽东半岛组织一场重大的军事演习而缺席了授衔仪式。实际上毛主席除了给在京的元帅们授衔外,还给部分在京的开国将帅授过勋,比如毛主席就给李贞少将颁发过一级解放勋章。十二大军区的授衔工作则分别集中在7个城市进行,各军、兵种的校、尉官授衔仪式则分别由各军兵种主官主持进行。
80年代,有人说林彪不会打仗。曾经挨过林彪整的黄克诚大将,却为林彪说公道话:在红

80年代,有人说林彪不会打仗。曾经挨过林彪整的黄克诚大将,却为林彪说公道话:在红

80年代,有人说林彪不会打仗。曾经挨过林彪整的黄克诚大将,却为林彪说公道话:在红军时期,朱毛手下战斗力最强、战功最大的是红四军。据我了解,林彪确有指挥能力,算得上一员战将,要承认这个事实。林彪生前我这么说,林彪死后我还是这么说。有人说林彪不会打仗,这不是历史唯物主义态度,也不符合历史事实。
1967年,钟伟被人装进麻袋,丢进江水中,他拼命挣扎,才挣脱麻袋上了岸。上岸后,

1967年,钟伟被人装进麻袋,丢进江水中,他拼命挣扎,才挣脱麻袋上了岸。上岸后,

1967年,钟伟被人装进麻袋,丢进江水中,他拼命挣扎,才挣脱麻袋上了岸。上岸后,他打了一个电话:“我是钟伟,现在还活着,来抓我啊!”钟伟原来是北京军区参谋长。庐山会议上,彭德怀被批评时,钟伟仗义执言,替彭德怀发声:“彭老总说的句句属实。”结果,因为这次发言,钟伟当场被撤职。不久,钟伟调任安徽农垦厅担任副厅长,对钟伟来说,这是降职,但他不在意,因为他认为,他没有错。在之后的几年里,钟伟倒也没有什么事情。但到了1967年的夏天,有人却要求钟伟揭发他的黄克诚,钟伟知道后,气得不行。黄克诚是钟伟的老首长。1941年,皖南事变后,黄克诚带队支援新四军,出任新四军3师师长,而钟伟是3师10旅28团团长。对于黄克诚这位老领导,钟伟十分敬重,然而,现在有人让他揭发黄克诚,说黄克诚的坏话,以钟伟的脾气,自然是干不出这种事情。钟伟见有人想对黄克诚不利,还大声训斥道:“黄克诚可是革命功臣,你们这是污蔑忠良!”当地造反派的头目张建民,见钟伟态度不好,就把他定为“顽固派”,还打算除掉钟伟。这天,钟伟正在农垦厅办公,张建民却带了20多人冲了进来,他们二话不说,就将钟伟绑了起来。钟伟虽然身经百战,但面对这突如其来的袭击,还是被打了一个措手不及,由于对方人多,而钟伟只有一个人,他自然不是对手。这20多人将钟伟绑好后,就塞进了麻袋,接着又连人带麻袋一起装上了卡车。路上,钟伟不断反抗,想挣脱麻袋,看守他的人见状,竟用木棍敲击他,直接把钟伟打晕过去。大概过了30分钟,这20多人把钟伟带到江边,江边停了一艘小船,其中几人就把钟伟带上船。随后,钟伟被带到了江心,到了江心,这几人就把装着钟伟的麻袋从船上抛了出去。钟伟就这样沉入江水之中。沉入江水后,钟伟也清醒过来,他知道,现在没人救他,他只能自救。情急时刻,钟伟将手伸到了鞋底,在他鞋底,藏了一把小刀,钟伟取出小刀,先是割断了绳索,又割开了麻袋。因为担心敌人没走,钟伟挣脱了麻袋后,并没有露出水面,而是在江底潜游了200多米。到了岸上时,钟伟狼狈不堪,浑身湿漉漉的,他的左腿在刚才的挣扎中,还被石头划出了一道触目惊心的伤口。休息片刻后,钟伟开始了逃亡之旅。次日,钟伟去了一个供销社借电话,直接打到了造反派总部:“我是钟伟,我还活着!你们有本事,就继续来抓我,我等着你们!”张建民听说以后,顿时气得不行,就派人四处寻找钟伟。钟伟也知道,现在他的处境很糟糕,好在钟伟征战多年,那么多敌人都没打死他,区区几个造反派,还奈何不了他。那时,钟伟先是乔装打扮、改名换姓,在皖南山区流亡,在皖南流亡了两三年后,钟伟于1971年秘密回到了北京,到了北京,他在老战友的帮助下,藏在了一个隐蔽的胡同里,没有人发现他的踪迹。在北京藏身的那几年,老战友王平,每个月都会秘密给钟伟送一些粮票。王平是开国上将,与钟伟的关系素来不错,在他的帮助下,钟伟在北京藏身的时候,倒也不用担心吃不饱穿不暖。在那段岁月里,钟伟在藏身时,一边关心时事,一边写申诉材料,只为了给自己平反。功夫不负有心人,1980年4月,在众多老战友的帮助下,钟伟终于被平反了,平反后,钟伟恢复正兵团级待遇,还补发工资3.2万元。同一年,当年迫害钟伟的主谋张建民,也被抓起来审判,并得到了应有的处罚。
黄克诚将军回忆:在旧军队服役的12年里,彭老总省吃俭用,积攒了3万多块钱,全部用

黄克诚将军回忆:在旧军队服役的12年里,彭老总省吃俭用,积攒了3万多块钱,全部用

黄克诚将军回忆:在旧军队服役的12年里,彭老总省吃俭用,积攒了3万多块钱,全部用作了革命经费。平江起义时,他又筹集了3万多块钱,前后共为革命贡献了7万元左右。要知道,当时他的家人还在过着贫困的生活,全家十几口人经常要靠乞讨度日。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持续了整整40年。古人常说,做人先要端正自己,没有私心才能无所畏惧。一个人如果自己都不正直,就难以说出真话。彭德怀同志的一生,正是这句话最好的诠释。他从小在苦难中长大,后来成为革命将领,却始终保持着一个普通劳动者的本色,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清正廉洁。彭德怀的童年和少年时代过得非常艰苦。他出生在湖南湘潭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从小就尝尽了生活的艰辛。为了维持生计,他砍过柴、捉过鱼、挖过煤,甚至被迫讨过饭。这些苦难经历不仅磨练了他的意志,更让他深深体会到劳动人民的疾苦。正是这样的成长环境,造就了他后来艰苦朴素的作风。新中国成立后,彭德怀担任了西北军政委员会主席、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委、国防部长等重要职务。在普通人眼里,这已经是很大的官了,但他依然保持着艰苦朴素的作风。他在中南海的住房年久失修,有关部门要给他翻修,他却只同意"哪里漏雨修哪里"。他的吉姆牌座车用了很多年,性能已经不太好,有关部门要给他换一辆更高级的大吉斯轿车,他坚决不同意。他说:"换什么车哩,我现在坐的车不是很好嘛。你知道这车是怎么来的吗?这都是用猪肉、水果换来的呀。换一辆车子,不知要用劳动人民多少血汗呀。我现在坐的这车子,外边好多人还坐不上嘛。"这番话朴实无华,却道出了一个共产党人的本色。彭德怀对廉洁自律的要求近乎苛刻。上世纪50年代后期,平江县工交部长等人去北京向他汇报工作,顺便带了些家乡土特产。这本是人之常情,但彭德怀不仅严厉批评了他们,还坚持按市价付了钱。1959年他率中国军事友好代表团访问东欧八国时,把东道国赠送的零用生活费大部分都交了党费。平时外出考察,他总是轻车简从。有一次去北京景山考察,他硬是步行来回走了30多里山路。这些看似小事,却体现了一个共产党人的大节。彭德怀对身边人也严格要求。他家里住得很挤,一间办公室要分成两半用,外面办公会客,里面当休息室。就这样,他还收留了左权烈士的孩子左太北和其他亲属。他经常用历史教训提醒大家:革命胜利后最危险的就是干部腐化。1961年回湖南老家调查时,正赶上侄儿结婚,弟媳想用他的公车接新娘,被他当场拒绝:"公家的车怎么能办私事?这么搞排场会脱离群众。"这话说得实在,一点官腔都没有。彭德怀过日子特别节省是出了名的。一件呢子大衣穿了几十年,颜色都褪了,补丁摞补丁。几件换洗衣服也是补了又补。可遇到国家需要或者别人有困难,他出手特别大方。1954年国家发行建设公债,他二话不说把积蓄和当月工资一千多块全买了公债,还特意交代不要利息。平时工资除了最基本的生活费,全都用来帮助烈士家属、战友子女上学。这些事他做得特别自然,从不大张旗鼓地宣扬。在彭德怀看来,人民就是真正的英雄。他常说"我们是人民的儿子",这话不是挂在嘴上的漂亮话。他把自己比作"人民有用的扫帚",意思是干部就该像扫帚一样实实在在为人民服务。这种人民观不是空谈理论,而是体现在他的一举一动中。比如他坚决反对用公车办私事,不是做样子给人看,而是真心觉得干部不能占公家便宜。再比如他穿补丁衣服,不是装穷,而是觉得有衣服穿就行,省下的钱可以帮助更需要的人。彭德怀最反感搞形式主义。他帮烈士子女上学,给困难战友寄钱,从来不让声张。有次工作人员要报道他节俭的事迹,被他严厉制止:"做这点事就到处说,那还叫为人民服务吗?"在他看来,干部为群众办事是天经地义的,根本不值得夸耀。这种朴实作风,让身边的工作人员既敬佩又有些"头疼"——想给他改善下伙食都要偷偷的,被他知道了准挨批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彭德怀虽然对自己节俭,但对老百姓特别大方。有次下乡调研,看到一户农民家孩子生病没钱治,他立即掏钱让送医院。工作人员提醒这不符合财务规定,他眼睛一瞪:"人命关天,讲什么规定!"后来还是用自己的工资补上了这笔钱。类似这样的事数不胜数,但他从不许别人记录,更不让宣传。用他的话说:"帮群众解决困难是分内事,有什么好说的?"
1948年林彪听从毛主席指挥,率领40万东北野战军奔赴锦州,锦州会战一触即发。

1948年林彪听从毛主席指挥,率领40万东北野战军奔赴锦州,锦州会战一触即发。

1948年林彪听从毛主席指挥,率领40万东北野战军奔赴锦州,锦州会战一触即发。正当东北野战军准备攻敌时,最为重要的“粮道”却被切断,40万将士们面临着缺粮的窘境。最终是谁解决了这个困境?辽沈战役打响后,毛主席根据全国军事形势,决定先在东北战场与国军展开大规模会战。2月7日,毛主席致电东北军区司令员林彪,在冬季攻势结束后,集结主力南下至锦州一带,将卫立煌集团分散在东北的兵团逐一歼灭。而林彪在得知毛主席决定后,却显得非常犹豫。原来就在他准备转攻锦州时,国军派了大量士兵增援锦州。作为一军统帅的林彪担忧,如果此时攻打锦州,恐将陷入国军的夹击之下。随后,林彪致电中央,是否应该放弃此前计划,转而继续攻打长春?可毛主席在得知此事后,却要求林彪,必须继续南下攻打锦州,再逐一击破。现在看来锦州战役的胜利,恰能体现伟人在军事紧要关头的英明决策。林彪在收到中央的回电,一番思量后,也明白了毛主席做此决策的背后原因。可正当他整装待发准备攻下锦州时,一件出乎意料的事发生了,廖耀湘率领十万国军攻下了彰武。原来蒋介石早在东北多城接连失守后,便定下了放弃沈阳,将主力全部撤往锦州等地的计策。可国军东北总司令卫立煌和廖耀湘在得知此事后,都颇为反对,犹豫不决。眼看着林彪和东北野战军将锦州包围,蒋介石要求廖耀湘务必前往锦州,以东西夹击之势攻打我军。而廖耀湘却不想跟解放军硬碰硬,想着最好让友军先上,自己静观其变,再做决定。是以在行军途中他一拖再拖,龟速前进,为了不被蒋介石秋后算账,廖耀湘选择攻下了彰武。彰武虽小,可却是我军运输运物资、粮食的必经之路。廖耀湘打定主意让其他国军去啃硬骨头,自己在此驻守。一旦锦州被解放,他则率十万大军退回沈阳,到时还能以“切断林彪大军粮道”为由,躲过蒋介石的责问。就在廖耀湘洋洋得意,自认为做下英明决策时,林彪得知此事后却显得十分开怀。本来林彪还对国军的东西夹击颇为担忧,还曾说过“我只准备了一桌席,却来了两桌客人。”现在廖耀湘这位“贵客”不来了,林彪也就可以专心攻打范汉杰了,尽早将锦州收入囊中了。可是自古以来打仗都讲究“三军未动,粮草先行。”东北野战军的粮道都被截断了,这仗怎么打?林彪难道就一点不担心吗?正如毛主席所说的“不打无准备、无把握之仗”,早在辽沈战役前,我军就早已进入到东北地界,做好了完全的准备。而当林彪部队陷入困境,粮草渐渐耗尽之时,黄克诚及时解除了困境。1945年抗战结束,日军退出东北时,黄克诚就高瞻远瞩发现了东北对于我军的重要性。他第一时间以个人名义向中央发电报,希望中央尽早派部队进入东北,创立战略根据地。虽然当时正值重庆谈判期间,但依据蒋介石的一贯作风,我党领导人并未放下戒心。毛主席在收到黄克诚的电报后,对其提出的军事建议大为赞赏,并在9月安排黄克诚率领新四军第三师全面进驻到东北锦州附近。后来,国军也逐渐意识到东北的重要性,以优于我方的兵力挺进东北。黄克诚得知后再次提出,东北部队暂时放弃与国军争夺东北大城市,主要占领中小城市,建立起农村根据地,并在几年间建立起西满根据地。1946年3月,黄克诚率部剿灭东北境内的伪军,先后占领四平、长春等城市,还缴获大批军用物资。解放战争打响后,黄克诚出任东北民主联军副司令员,开始建立起后勤保障等完善的体系。在建立后勤时,黄克诚还在锦州附近修了一条运输通道。为了躲过国军的视线,这条运输通道另辟蹊径,和一般常用的军事专用运输通道大相径庭。正是这条隐蔽的运输通道,在廖耀湘占领彰武后,我军40万战士陷入缺粮少装备的窘境时,成为了东北野战军强有力的后盾。黄克诚得知彰武粮道被断后,立即下令后勤部队绕过国军视线,进入辽宁为东北野战军运输起了大量的军用物资,粮食、弹药补给。1948年10月15日,东北野战军对锦州发起了总攻,歼灭了守军十万余人,俘虏了近九万人,其中就包括统帅范汉杰,锦州战役大获全胜。在得知锦州被解放后,廖耀湘急忙下令退回沈阳,然而却为时已晚,愈战愈勇的东北野战军转过头来,追上廖耀湘大军。10月27日,廖耀湘手底下的十万国军均被东北野战军歼灭,廖耀湘本人也在战后被俘虏。锦州战役之所以能大获全胜,离不开毛主席的英明决策、东北野战军的英勇作战,更仰仗于黄克诚的及时补给。不打无准备之仗,方能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