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K新闻网

1457年,朱祁钰病死。朱祁镇指着一群哭哭啼啼的弟媳,大吼:“全部给朕拉去殉葬!

1457年,朱祁钰病死。朱祁镇指着一群哭哭啼啼的弟媳,大吼:“全部给朕拉去殉葬!”当朱祁镇得知,还有俩年轻侄女活着,他“嗯嗯”了一声,把她们的生母汪氏划出了殉葬名单。 如果您喜欢我们的内容,麻烦顺手点击一下右上角的「关注」,方便日后随时参与讨论、分享观点,感谢您的支持呀! 明英宗朱祁镇站在宫门下,脸色比夜色还要阴沉。他刚刚“复辟”回来,前脚还踩着弟弟朱祁钰的尸骨,后脚就要面对一堆后宫的哭声。权力游戏玩到这个份上,亲情、夫妻、骨肉,统统都要让步。可惜在皇家的世界里,这种戏码根本算不上稀奇事。 当时的场面有多压抑?皇宫里外,宫女太监都噤若寒蝉。景泰帝刚断气,后宫妃嫔们哭成一片。朱祁镇当场下达死命令:“全部给朕拉去殉葬!”那语气,跟当初北地被俘时判若两人。 可这个命令里其实藏着不止一层意思。明面上,是在处置弟弟的女人们,其实更像是对权力争斗的一次宣泄。朱祁镇心里有气,自己当年被囚禁南宫,几乎没人敢来探望,钱皇后甚至靠做女红养活自己。反观朱祁钰的后宫,歌舞升平、夜夜笙歌。站在那一刻的朱祁镇,心里憋的,绝对不只是皇帝的威严。 但是,很多人会问,真就这么狠吗?这些妃嫔们真的就一个都跑不了?这时候,当锦衣卫把名单报上来,说还有两个侄女年纪太小,朱祁镇就“嗯嗯”了一声,把她们和她们的母亲汪氏划了出来。这一笔,就让后人猜了几百年。 事情不是单一的对错能说得清楚。1457年的紫禁城,表面风平浪静,暗地里却波涛汹涌。大明的家法说到底就是皇权最大,骨肉都得为大局让路。可一到现实中,真的每个人都能下得了狠手吗? 朱祁钰其实不是个残暴的人,反倒他是靠着老实稳重熬出头的。但人到高位,守住位置比什么都难。他亲哥哥朱祁镇被俘北地那几年,他顶着天大的压力撑起明朝,打退瓦剌,收拾残局。可惜皇权就是这样,你熬得住当时,却熬不过未来。 朱祁镇回归京城,被关在南宫,生活可以用“凄惨”来形容。老皇后做女红养活自己,皇子朱见深差点冻死,靠宫人偷偷送吃的才勉强过活。这一切朱祁镇都记着。他回来以后,第一件事就是彻底洗牌,把景泰一朝的人马打散,让弟弟的后宫女人一个都别想好过。 要说狠,也许狠不过朱元璋,但比起前几朝的亲情,这场大清算,已经算得上是家法的极致。 别以为人殉只是封建迷信,背后其实是皇室权力的消毒水。明太祖朱元璋就用这套规矩,清理后宫、切断旧人的影响力。后世的皇帝沿用下来,变成了“宫廷惯例”。其实背后的逻辑很简单:只要皇帝换人,前朝妃嫔最好一个不剩,这样宫里新旧势力不会掺杂,朝堂才稳得住。 可是,真到了明英宗这手上,事情出现了点温度。那俩侄女年纪小,汪氏在后宫又一直被冷落,从没参与什么权力争斗。再加上朝中不少大臣也都在盯着,动辄得咎。说白了,这一留一放,不是心软,而是有考虑,有人情,有现实。 明英宗做这个决定的背后,是不是想过,如果彻底赶尽杀绝,不仅容易引起非议,还会在后代口碑上留下恶名。后来明英宗晚年废除人殉,就是在权力和人性之间找了个折中点。 很多人看史书总觉得宫廷争斗就像下象棋,走一步算一步。可真要是亲自上阵,哪有那么简单。皇帝也会纠结,也会矛盾。朱祁镇那一声“全部给朕拉去殉葬”,固然凶狠,但背后还有多少不得已,谁能说得清楚?再怎么狠,也没狠到把所有亲戚一个不留,毕竟汪氏、侄女都还活着。 而且,权力这东西,有时候真的就像手里的烫山芋。你放不下,就只能越握越紧。明英宗刚复位,身边一堆功臣、太监虎视眈眈,旧朝党羽一堆怨气没处撒。他想稳住江山,不得不做些“冷静处理”。但是这种处理背后,留点人情,也算是为自己以后留条退路。 值得玩味的是,明英宗自己当年也被弟弟严防死守,在南宫度过七年苦日子。轮到他做主了,想起旧账当然是怒火中烧。可真到了生死攸关的时候,还是会有点恻隐之心。毕竟,皇帝也是人,他能做到这个程度,已经是在夹缝中找平衡。 其实明朝的人殉,到朱祁镇这代就开始走下坡路。老朱家搞到头,自己人都觉得这法太冷,最后明英宗在遗诏中把它废了。别小看这一改,后宫无数女人、孩子都因此活了下来。可以说,明英宗的转身,为明朝留下了一点人情味。 不过也得实话实说,这样的变革不是一蹴而就。要不是朝堂风向渐变、朝中老臣苦劝,再加上明英宗晚年亲身经历了太多苦难,也许他不会下这个决心。 如果让普通人站在紫禁城门口,听到那句“全部给朕拉去殉葬”,心里大概也会不寒而栗。但换个角度,如果身处权力中心,亲人、政敌、旧恩、前仇全拧在一块,做什么都不容易。宫廷里没有纯粹的黑白,只有不同深浅的灰色。 朱祁镇那晚的决定,其实藏着一个时代变迁的标志:从铁血家法到开始有些人情,从绝对的皇权到开始考虑“怎么善后”。 汪氏和她的女儿活下来了,成为“老皇后”府里一缕余温。后来固安郡主下嫁宗人,成了北京城里出名的贤良之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