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纪委再次重拳出击!直接点名这6种官僚主义、形式主义行为!】
中纪委再次重拳出击,直接点名6种官僚主义、形式主义顽疾,这些典型问题反映了当前一些地方和干部“口号响落实差、不作为乱作为”等突出问题,河南、新疆、江西等多地官员被通报批评甚至处分。
“一天要调研十多个点,到调研点与基层干部握握手、说两句话、拍几张照后即离开”——这是中纪委通报中描述的某些领导干部的“调研”方式,这些行为看似“无害”,实则像蛀虫般侵蚀干部群众获得感,透支着群众信任。
今天就带大家拆解这六种“官场假把式”,看看谁在“认真表演”!
1. “拍照干部”:热衷造势、浮于表面
典型症状: 领导活动宣传铺天盖地,仪式包装极尽奢华,媒体曝光重于实际成效。
将大量精力用于领导活动宣传、仪式性活动包装,追求媒体报道曝光而非实际成效。工作刚启动就急着“报喜”,总结评奖泛滥成灾,导致工作虎头蛇尾。结果?雷声震天响,雨点看不见——仪式结束,工作也就“圆满结束”了。
2. “会议迷”:以会传会,文件空转不落地
典型症状: 落实上级精神?开会!发文!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对上级精神仅通过开会发文应付,缺乏具体执行措施,典型上级会议“连夜传达不过夜”,文件“原文照抄不走样”,口号震天响,行动静悄悄。基层拿到手的,常是一堆无法落地的“空中文件”,除了存档,别无他用。
3. “办公室指挥官”:闭门造车,政策悬在半空中
典型症状: 决策前脚不沾泥,执行时蛮横一刀切。
决策前不开展深入基层实地调研,调研只挑“示范点”,问题难点绕着走,回避矛盾突出问题。坐在办公室“拍脑袋”定政策,执行时忽略基层反馈,搞"一刀切"式的机械落实。结果?政策成了好看的“空中楼阁”,落地即成“烂尾工程”。
4. “表格干部”:文山会海,合规幌子压垮基层
典型症状: 文件如雪片,会议似赶场,合规比实效更重要。
为开会而开会,为发文而发文,大量印发内容空洞的文件,召开应景造势的会议。内容空洞却要求“层层留痕”,将形式合规置于解决实际问题之上,加重基层负担。基层干部熬夜填表、赶会,精力耗尽在形式里,实际问题?没空解决!
5. “粉刷匠”:弄虚作假,数据注水骗上级
典型症状: 成绩靠“笔杆子”,检查靠“突击秀”,表面一套背后一套。
汇报材料妙笔生花,迎检现场临时布置“盆景”,数据根据需要“灵活调整”。这种应付检查时搞数据造假,工作中搞"两面派"行为,不仅失信于民,更是腐败滋生的温床!
6. “温室花朵”:脱离群众,冷暖不知拍脑门
典型症状: 决策离百姓十万八千里,对民生疾苦麻木不仁。
具体操作: 决策脱离群众需求,不关心民生疾苦,习惯空调房里“指点江山”,群众上门反映问题?“走程序”打发。政策与群众真实需求严重脱节,惠民工程成了“面子摆设”,百姓看得见却摸不着、用不上。
近期新修订的《党纪律处分条例》已经增写随意决策、机械执行,层层加码、过度留痕增加基层工作负担等处分规定,释放出越往后执纪越严的强烈信号。中纪委点名这六种“官场假把式”,透支的是党的公信力,寒的是老百姓的心。它们像无形的墙,隔开了干部与群众,消耗着国家资源,阻滞着发展步伐。
破除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是一场必须赢的硬仗。通报是警钟,更是动员令——呼唤所有干部走出“表演场”,俯下身倾听民意,实打实解决问题。唯有如此,政策才能扎根泥土,发展才能惠及万家。
当“拍照留痕”让位于“埋头苦干”,当“文山会海”转化为“田间脚印”,当“办公室指挥”变成“一线冲锋”——这才是民心所向的干部真本色。
根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关键,在“真”字:调研要真深入、落实要真用力、问责要真严格!中央纪委态度鲜明:谁搞虚的,就让谁“红脸出汗”;谁不干事,就让谁“腾位置”!毕竟——工作是干出来的,不是喊出来的!
(来源:法家天下 原创:新星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