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刘长春揣着张学良给的8000大洋,坐了22天船,上岸第二天就参加洛杉矶奥运会开幕式。他发现,别人都穿着跑鞋,只有他穿着布鞋。
1914年,刘长春在大连出生,他从小就跑得飞快,十几岁时百米成绩已接近11秒,是名副其实的“短跑神童”。
他的天赋没有被埋没,东北大学体育部部长孙庆博亲自登门,将他招入东北大学体育系深造。
在东北大学,刘长春的潜力得到了真正的释放,时任校长张学良对他青睐有加,为了培养这位天才,不惜每月拿出800块现大洋,聘请奥运金牌得主来做他的教练。
有了专业的指导和系统的苦练,刘长春的成绩突飞猛进,1929年他一举刷新了100米、200米和400米三项全国纪录。
不久后,更是在中日德三国田径赛上,以10秒7的成绩击败了日本名将吉冈隆德,张学良对此十分欣慰,勉励他眼光要放远,“要敢和外国人争雄”。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东三省沦陷,东北大学也被迫南迁,也正是这一年,中国首次获得了参加奥运会的资格。
可当时的国民政府却以“时间仓促,准备不足”为由,决定只派官员观礼不派运动员参赛,这对满怀奥运梦想的刘长春来说,无异于当头一棒。
更可气的是,日本人扶植的伪满洲国却打起了他的主意,他们大肆宣传谎称刘长春将代表这个“新国家”出征奥运,企图借他的名气为自己脸上贴金。
面对威逼利诱,刘长春在报纸上公开发表声明,字字铿锵:“苟余之良心尚在,热血尚流,则又岂可忘却祖国而为傀儡伪国作牛马耶!”他明确宣告:“我是中国人,绝不代表伪满洲国参赛!”
为了摆脱纠缠他最终冒险从东北逃到北平,向国民政府请愿,希望能代表真正的中国,站上奥运赛场。
他的申请得到了批准,可新的难题又来了:没钱。
国民政府因顾忌日本,迟迟不肯拨款,眼看奥运梦就要破灭,张学良再次站了出来个人出资8000大洋,包揽了全部费用。
1932年7月8日,刘长春就这样,一个人代表着四万万同胞,登上了前往洛杉矶的轮船。在海上漂了22天后,他终于抵达美国。
没有调整,没有休息,甚至来不及进行任何赛前训练,第二天,他就直接走上了赛场,开幕式上,中国的代表团只有他一名运动员,只好临时找了几位当地华侨凑数,才不至于太过难看。
站在百米跑道上,他脚下穿着一双普通的布鞋,而周围的对手,清一色都是专业的钉鞋。
这个画面,本身就是当时中外差距最直观的缩影,海上长途跋涉的疲惫,早已耗尽了他的体力。
100米和200米预赛,他都排在小组末尾,惨遭淘汰,原计划参加的400米,也因体力不支而放弃。
他没能带回任何奖牌,甚至没能进入决赛,但这一次“一个人的奥运会”,虽败犹荣。
他以一种悲壮的方式,向世界宣告了中国的存在,当时的《大公报》写道:“我中华健儿,此次单刀赴会,万里关山。
此刻国运艰难,愿诸君奋勇向前,愿来日我等后辈远离这般苦难。”此行的目的,早已超越了比赛本身,而是为了让世界听到一个声音:中国还在,中国运动员来了。
回国后,刘长春毕生投身体育教育,他心中一直有两个愿望:中国人拿一次奥运金牌,中国办一次奥运会,可惜的是,1983年他抱憾离世,未能亲眼见证梦想成真。
不过,就在刘长春去世的同一年,一个叫刘翔的男孩在上海出生,21年后雅典奥运会上,刘翔一飞冲天,为中国夺得田径项目上的首枚男子奥运金牌,又过了四年,奥运圣火在北京鸟巢点燃。刘长春毕生的两大夙愿,在他身后,由后辈们一一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