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八路军支队司令准备跑路,贺炳炎找他谈话,恰好这时,100多名日军来袭,警卫员笑道:“给我300人,我把他们打跑!” 当时,全国抗日局势紧张。河北各路抗日队伍纷纷崛起,江东升带领的队伍,就是其中不可小觑的一支。 江东升早年是东北军53军排长,‘九一八’事变后随部队撤至关内。因不满连长魏武耀克扣军饷、消极抗日,他率100多名兄弟脱离部队,自立武装。 离开正规军,日子并不好过。没了军饷,队伍人心惶惶。为了养活兄弟们,江东升走上“打土豪”的路。 他虽以“打土豪”维持生计,却从不滥杀无辜,遇小股日军便主动出击,保持着抗日武装的底色。 当地地主主动出资出枪,邀他组建武装。江东升为解决生计、坚持抗日,答应担任总指挥。 当时,河北抗日武装蓬勃发展,江东升率部加入后成为第13路军司令。随着队伍扩编至8000余人,他逐渐不甘心受上级指挥,为后续矛盾埋下伏笔。 这时,上级决定将江东升的部队收编进八路军,改编成冀中军区6支队。 他当司令员,唐保蘅当政委。可江东升觉得政委分权,影响他对部队的掌控,铁了心要脱离组织。 1939年开春,八路军120师3支队在贺炳炎、余秋里带领下来到河北。余秋里带来一批老红军干部,要加强6支队的领导。 江东升更着急了,瞒着余秋里,借口执行任务,想把部队拉走。这事很快被余秋里发现,赶忙告诉了贺炳炎。 贺炳炎得知后,决定亲自去追。他带着警卫员快马加鞭,追上了江东升的队伍。 江东升见贺炳炎仅带一名警卫员,既惊讶于他的胆量,又因他独臂而暗自轻视。坐下后,他故意用小杯倒茶试探,贺炳炎却坦然自若,谈笑间毫无介怀。 正聊着,意外情况突然发生。一个连长急匆匆跑进来:“司令员,东边来了个日军中队!” 江东升心头一紧,却强作镇定:“慌啥?等陪贺司令喝完茶再收拾他们。” 连长急喊:“鬼子已到二三里外!” 江东升手一抖,立刻掩饰:“这种场面见多了。” 贺炳炎听了,话里有话:“就是啊,就100多鬼子,咱6支队上万人,还有江司令指挥,怕啥!” 江东升连忙说:“贺司令过奖,我们之前都是小打小闹,没跟鬼子正面交过几次手。” 贺炳炎摆摆手:“江司令太谦虚,我早听说你打仗厉害,今天正好见识见识。” 江东升心里冷笑,表面上还客客气气。这时,贺炳炎身边的警卫排长刘宾站出来:“江司令,贺司令,这点小仗,不用二位出手。给我300人,保证打跑鬼子!” 江东升一脸不信,心想:这小子口气不小,我倒要看看你怎么收场。贺炳炎看向江东升,等他表态。 江东升虽然怀疑,但还是答应了,甚至盼着刘宾失败,好让贺炳炎难堪。 刘宾带着300战士出发后,贺炳炎像没事人一样:“江司令,咱们喝茶,别管外面。”不一会儿,村口枪声大作。 贺炳炎端起酒杯,神态自若:“江司令,喝酒!” 枪声越来越密,江东升坐不住了。虽然他打过不少仗,但这次心里直发毛,毕竟刘宾要是败了,他的6支队也要遭殃。 好几次想出去看看,可看贺炳炎稳如泰山,又忍住了。贺炳炎趁机问:“江司令,你打过仗,受过几次伤?” 江东升回答:“两次,都是轻伤。”贺炳炎解开上衣,露出满是伤疤的胸膛:“那你可比我差远了。 我受过12次伤,都是要命的伤。你看,这些疤都是打仗留下的,这条右臂,就是在雁门关被鬼子炸没的。” 江东升看着那些触目惊心的伤疤,心里不由得肃然起敬。 贺炳炎接着说:“仗打得多了,经验就有了。我们的战士,哪个不是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以前红军和蒋军打仗,装备差太多。要是有现在的装备,我们一个顶十个!” 江东升听了,有点惭愧。他这几年打鬼子,大多是偷袭、埋伏,硬碰硬的恶仗还真没打过。 正想着,枪声渐渐停了。贺炳炎说:“江司令,没枪声了,我肚子也饿了,想喝酒了。” 江东升这才反应过来,仔细一听,确实没动静了,心里对贺炳炎的指挥和判断又多了几分佩服。 门帘一挑,刘宾回来了,向江东升报告:“江司令,我们伤了6个人,打死8个鬼子,缴获35支枪,敌人伤了多少没数清。” 江东升惊讶地问:“你们咋打的?” 刘宾解释道:“我们利用地形突袭,佯装撤退后三面夹击,鬼子阵脚大乱,只能仓皇逃窜。” 江东升听得入神,直到贺炳炎咳嗽一声,才回过神。 当天晚上,江东升摆了酒席招待贺炳炎。酒喝得差不多了,江东升端起酒杯站起来:“贺司令,我江东升服了!” 贺炳炎也站起来,用独臂端杯:“江司令,咱们都是中国人,只要一起打鬼子,就是亲兄弟!” 第二天一早,江东升把部队集合起来,当众宣布:“从今天起,咱们6支队正式编入八路军120师3支队!” 此后,江东升随贺炳炎征战,成为冀中猛将。他终于彻悟:抗日从不是孤军奋战,唯有全民族拧成一股绳,才能将侵略者赶出国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