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又刷到了一条央视五分钟解读教育改革的新闻,没点进去看,事实上,看了也是白看。

心远聊情 2024-10-15 10:00:02

今天又刷到了一条央视五分钟解读教育改革的新闻,没点进去看,事实上,看了也是白看。现行教育体制下的改革,只要不是改观念,其他都是空。 我们现在的教育观念是什么呢?是上学读书改变人生。这句话本身没问题,但是所有人都把这句话解读成:读书读的越好,教育越成功。学历越高,将来生活就越好。 好吧,白痴!什么年代了,还在这么想。 跟古代封建社会读书考状元当官是一个思路。 时代在进步,钱袋子在变大,物质生活变得史无前例的丰富,但我们的思想是不是停止了进化? 这种禁止进化的现象,其实普通人是无能为力的,就像在滔天洪水里,没有一滴水是自由的。数点数滴飞溅而开的水滴,也都只不过是昙花一现,遇热即散,落地即灭。在洪流里的水滴,根本就不能停下来审视自己的需求。 就像现在的学生和家长,哪一个敢说我不想考本科,我只想跑快递? 这就是观念。普通人很难自行去改变,卷,就是常态。电影院里前排第一个站起来看电影的人,如果有人阻止他,那所有人都能享受一场美妙视听盛宴;如果不去阻止他,而是为了看到电影,后排也站起来,结果就是所有人都站着煎熬了一场视听盛宴。学习也是的,当初第一排补课的人,没人阻止,而今,已经无法阻止。但这只是一种连锁效应,不是根本原因。 现实其实更复杂。电影院里一个厅里坐的都是想看这个电影的人,所有人的需求和能力一致,所以,大家只是卷,最终都能看到电影;但社会里,三教九流,三百六十行,人一上百,形形色色,各有所好,各有所长,这种卷,对有的人是毁灭性的。 还是拿看电影打个比方,影厅里百十号人是随机抽取进入的,有喜欢看电影的,也有不喜欢的,还有讨厌的,更有盲人看不见的;有喜欢电影但是不喜欢看这个电影的,有幽暗恐惧症进不了影院的。但是,当这些人被逼着必须看完这场电影,会是什么后果?不但被逼着看完电影,还要写读后感,写的好的才给吃给喝,并且在写的好的里面挑出几个拔尖的给福利,给官做,写不好的,非打即骂。 像不像现在的孩子? 不管你有没有学习文化课的能力,你就得拼命学。谁也不知道学好了到底有没有用,总之,不能不好好学吧?你现在唯一的任务就是好好学习,把成绩搞上去,是你唯一的目标。其他所有,都得为考试成绩让步。考大学是风光的事,中考状元,高考状元,简直光耀门楣;高中都没考上,走到哪儿都觉得低人一等。 这就是我们的观念。 只要这个观念不改变,教育改革就是一句空话。但是百姓是无法自行改变这个观念的,就像洪水里的一滴水无法决定自己的命运,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能自己定住不滚下来。 我们需要的改变,是上层制度设计的改变,是主导者的教育观念的改变。 把教育的功能从选拔制改成育人制。 在封建社会,选拔制(科举)给统治者带来了诸多好处,一是能招揽到全国最优秀的人才,二是能让寒门学子通过选拔跳出阶级桎梏,改变命运。事实上,我们现在的教育精神仍然没有摆脱这种固有观念。我们的制度设计者还在为底层能通过学习改变命运沾沾自喜,以为是件功劳,所以乐此不疲,所以也没人敢打破这座功德碑。 但是,时过境迁,社会变了,时代变了,科举制度也没能保住一个王朝跨越400年。历史早就证明这种选拔制度是具有极大的局限性的! 1.分数选拔的后果是所有人都把最好的年华浪费在追求分数上,不管你是不是擅长。在古代,就是书生为了读书,不务农,不社交,不建设,一心只读圣贤书。如果只是一小部分人这么做,那还好,如果所有人都这么做,那就是灾难。 2.为选拔而选拔出来的人才,会随着时代变迁而失效。读书读成书呆子并不是一个笑话。 3.寒门教育资源不一样,教育成本承受能力不一样,真正通过读书走出来的孩子,少之又少。看似公平其实一点也不公平。 4.并不是所有人都擅长学习,有的擅长交际,有的喜欢木工,就算是学习,有的喜欢语文,看书,有的喜欢物理做实验。当你为了公平,让所有人逼着接受一样的教学一样的考试的时候,你让一大部分人把时间花在了自己不喜欢的地方。厌学,压力大,厌世,心理问题就出现了。 反过来想,如果一个喜欢物理的人,从小就可以专注物理,不需要背历史地理,不需要背之乎者也,不需要背英格利西,那么,他的物理成就会不会更大? 一个喜欢机械的孩子,不需要背之乎者也是多么幸福的事! 一个喜欢看书写故事的孩子,不需要背化学方程式是多么幸福的事! 所以,教育是什么?教育是让每个人得到教化,授业,解惑,不是被当做试验对象,选拔对象的! 先写到这儿吧,下次继续写:教育需要的是革命,不是改革

0 阅读:57
心远聊情

心远聊情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