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托罗拉与高文家族的百年恩怨情仇
这是大哥大,它长约25cm,重达1kg,就像一块板砖。曾经谁手里要是拿着这个,那都是身份的象征。1973年推出圆形机,1983年,摩托罗拉将这款产品推向市场。

近半个世纪的老古董,如今不知是否还有人记得。2003年,高尔文家族第三代克里斯托弗高尔文因公司业绩不佳引发董事会不满,最终被迫辞职,摩托罗拉创始人家族由此失去对公司的掌控。

但随之而来的智能手机时代,摩托罗拉依旧没有能抬准节奏,逐渐在市场中掉队,最终走向没落。从一个世纪前创始人保罗高尔文在火车上卖爆米花开始,百年间这家公司究竟经历了什么?拆分后的摩托罗拉是不是已经凉了?他们还能东山再起吗?

今天咱们就来聊聊哥尔文家族与摩托罗拉这荡气回肠的百年故事。咱们还是先把时间拨回到19世纪中叶。在美国伊利诺伊州有一个小镇,名叫哈佛,自打1856年铁路修到此地,让原本平静的小镇一下子开始热闹了起来。小镇中心有194掌柜,名叫约翰高尔文,他长相英俊,身材魁梧,相传只用单手就能轻而易举的把闹市的醉鬼一把扔出店门外,是十里八乡有名的硬和猛男,当然也是小镇姑娘们的梦中情郎。

1894年,约翰就与镇上的姑娘爱丽丝结婚,第二年1895年生了一个大胖小子,取名保罗高尔文。也就是这个在酒馆里听着醉鬼吹牛皮长大的男孩,开创了之后享誉世界的品牌摩托罗拉,有着老爹的酒馆买卖,做几次,保罗从小到大的生活过得那是衣食无忧,家庭条件是妥妥的中产网上水平,这一点有两件事可以证明,一则是保罗在他自己的回忆录中说,他家是镇上第。

第一个拥有留声机的家庭,并且还拥有一架唱诗的时候配唱的钢琴。二来各位可以从这张1906年保罗11岁时的生日照片就能看出他衣着考究,鞋子崭新,这样的装扮放在当年显然不是普通家庭能负担得起的。转眼间,保罗13岁了。

最近啊,他听说镇上的火车站格外热闹,原因是哈佛镇是铁路交叉点,途经的火车通翅在这里做短暂的停留,加水加煤,每次大约7分钟,也不知道是谁第一个想出的主意,就趁着7分钟跑到火车车厢内售卖零食,赚取零花钱。保罗一样也动起了心思,他对着自家的两兄弟雷蒙德和约瑟夫说道,怎么着,哥几个,这俗话说靠山吃山,这发财的机会咱们高家绝不能错过。
弟弟约瑟夫呆呆的望着哥哥说,哥,这能行吗?火车站可都是人啊,这种小买卖也挣不了几个钱,我看还是算了吧。保罗呢,却满不。在乎的说道,哎,你懂什么,这挣不挣钱都无所谓,关键这事儿哥们儿得掺和,不然以后还怎么在镇上混了。
于是他也弄了一篮子爆米花,带着两个弟弟就往火车站冲,准备分一杯羹。可w他哪里知道,火车站的山头别人占了,不是你一个新来的想干就干了。很快战争爆发,原来的孩子们是见面就动手干架。保罗呢,也不是个认怂的主,当然是不服就干,谁怕谁啊,你也不在江湖上打听打听咱爹是谁?

就这么着。每次去火车站,爆米花没卖多少,这身上的伤疤倒是多了一些,还真应验了他自己说的,挣不挣钱无所谓,作为标准的小镇听见着,搞事才是关键。多年后,保罗在回忆起这段往事时感慨,从那时起,我就意识到这个世界就是弱肉强食。
保罗的中学时代在镇上的哈佛中学度过的,这个时候他对卖爆米花已经没有了兴趣,他把主要精力放在了两件事上,一是踢球,二是泡妞。保罗当上了校足球队的队长,虽然一个赛季下来一场没赢,但这些啊,他无所谓,反正是掺和就行。

当然,泡妞这事儿他也是认真的,他后来的妻子丽莲就是当时哈佛中学的女同学,由此可见啊,这哥们儿还是挺专情的。1913年9月,18岁的保罗进入了伊利诺伊州大学念书,大学的校园生活是平淡无奇,以至于保罗整日都感到是索然无味。
而与此同时,远在欧洲一战正打得头破血流,保罗翻看着报纸上的战地新闻,哟呵,这个刺激啊,走,大学不念了,反正也念不出,干脆啊,参军去。他报名军官训练营,成为了一名炮兵军官,之后被派往法国前线。这一上战场震耳欲聋的枪炮声啊,让保罗啊是彻底懵了。
战友呢,在身边,一个个的倒在了血泊中。保罗忽然意识到,这战争啊,太刺激太残酷了。他不停的给家人写信,有时只是抱怨一下恶劣的天气,说白了就是厌恶。古战争,想早点回家。终于啊,好不容易熬到了战争结束。

1919年,保罗从军队退役到了哈佛镇,这一年,他才24岁。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经济迎来了一波小高潮,有人称之为叫咆哮的20年代,电机取代蒸汽机,汽油和柴油逐步取代煤炭。放眼望去,工厂的生产效率是成倍的增加,工业成为了经济核心,尤其是汽车工业,整个国家都在轮子上加速前进。
保罗想着,怎么着,我也得与时俱进吧,找一份和汽车有关的工作,毕竟啊,这是未来的趋势。于是在家人的帮助下,1920年他就加入了芝加哥DN机蓄电池公司,这家公司主要生产汽车用的电瓶,由于汽车制造业的旺盛需求,生意呢,还算不错。一年后的1921年,保罗在老家哈佛镇的朋友斯图尔特找到了他,并且向他提议一起合伙开一家蓄电池厂的想法。
说起斯托尔特这几年一直在创业倒腾,起先跟风别人做无线电收音机,说是能挣大钱,但结果是弄得虎头蛇尾也没做起来。这一次他对保罗讲。威斯康辛州马斯菲尔德当地的商会,他有熟人,为了发展经济,当地也想搞一个蓄电市场,如果他们去做,当地政府可以给予政策优惠扶持,怎么说也算是个招商引资项目。

斯托尔特觉得这是个机会,这不来邀请这位业内人士保罗一起共图大业。于是,1921年7月初,26岁的保罗带着妻子利莲举家搬去了威斯康辛州的马斯菲尔德。7月15日,斯托尔特电池公司在马斯菲尔德正式开业了。在锣鼓一敲,鞭炮一放,算是保罗的首次创业。公司一共招了大约50名员工,仔细一看,几乎全是从保罗的老东家芝加哥DN基蓄电池公司挖来的熟面孔。
开业典礼上,当地政府和商会代表是齐聚一堂,他们纷纷表示,保罗加斯托尔特等于天作之合,后人有失为证,天作之合传佳话,马斯菲尔德开心花,人杰地灵,事业心是商机滚滚富万。家,一时间是掌声雷动,气氛相当的热烈,可现实从来不按照剧本走,半年过后,公司遇到了大问题,问题出在哪里?
地理位置马斯菲尔德可不是什么风水宝地,保罗的电池生产出来后还得千里迢迢的运去芝加哥,光路上就要折腾一整天,偏偏芝加哥是当时的货运枢纽,只有在那里才能把货物运到全国各地,是一点办法也没有。更坑的是蓄电池这东西不仅沉的要命,内部还有酸,属于特殊货物,运费更是贵的离谱。
保罗的工厂选择马斯菲尔德,相比芝加哥的同行硬生生是多出一大截运费成本。这时保罗才恍然大悟,怪不得我老东家狄仁杰要把工厂安在芝加哥,一想到这事儿,恨不得扇自己两耳光,怪不得物流问题没解决,马斯菲尔德,当地政府也没忘记薅他的羊毛,平时人情往来,吃拿卡要也就算了,生产出来堆积滞销的电池,货物税是1分。

不少税务局该说的是绝不落空。当初说好的振兴地区经济,说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可结果呢,保罗成了标准的韭菜,被割的是干干净净,连根都不剩。到了1923年,大衣事件成了压垮保罗的最后一根稻草。
事情是这样的,这天中午,保罗正坐在家中吃午饭,刚扒拉了几口,工厂的人就火急火燎的跑来通风报信。老板,税务局和政府的人来了,说是要封工厂。保罗一听,放下刀叉,拔腿就往工厂里冲。到了地方一打听才知道原来是工厂欠缴货物税,被税务局直接动手锁门清场,还嚷嚷着你要是再不补齐税款,将来就是老赖。
保罗憋着火,压住气说,行吧,你们要封就封,至少让我进去办公室把我的大衣拿出来。结果税务局的工作人员是板着脸,连个商量的余地都没有,死活不让他进去拿大衣,美其名曰保全财产。这一下,保罗是彻底怒了脸气的通红指着领头的人的鼻子就骂,你们马氏菲尔德政府还要不要脸?几个意思啊?

这开门招商,雁过拔毛,关门打狗的套路,完全就是诈骗加抢劫。我们普通人办个企业,做个买卖,怎么就那么难?可这一切光骂又有什么用?半年后,1923年8月2日,马斯菲尔德先驱报简短而冷漠的登了一则消息,星期一下午,已关闭的斯图尔特高尔文电池公司的办公设备和工厂存货由政府官员公开出售,以抵补其所欠税款。
成功后的保罗回忆起这段往事,长叹一口气,说道,那天我感觉天都要塌了。电磁厂倒闭后的三年,保罗哪儿都没去,一直是窝在芝加哥,毕竟家里还是有底子的,工作的事根本就不用操心。他在一夫布拉赫的糖果公司上班,做着销售业务,虽说比不上当老板时风光,但起码没啥心事。
结果到了1926年,老熟人斯图尔特又找到了保罗,见面第一句话就说,兄弟,哥们儿,这次又有个绝佳的idea,想不想听听?保罗一听,连忙伸手打断,哎哎,兄弟,打住打住,你要找我吃喝玩乐干啥都成,但这创业俩字你可千万别再提了,上次就是你的idea,我被坑的是血本无归,老婆半年都没拿,正眼瞧过我。现在我在亲戚厂里上班,工资稳当,日子清闲,你可千万别再给我整出什么幺蛾子了。

斯图尔特却笑着说,兄弟,你先别着急着拒绝,听我把话说完再做决定不迟。他压低声音继续说道,6年前,1920年匹兹堡电台开播时。全美国才多少收音机3000台?到今天你才多少500万台?可这500万台收音机都有个共同的问题,全都使用笨重的干电池,这麻烦不说,寿命还短。我最近可听说了啊,费尔克那帮家伙正在研究插电收音机,未来直接用交流电插头,直接怼插座里就行。可这么一来,这500万台老收音机咋办?
总不能直接扔了吧,有些人才买了一两年,肯定是舍不得的呀。斯图尔特接着说道,现在有种东西,我管它叫替代器,一头插电源,一头插收音机,让老收音机也能用插座。你说,哎,兄弟,这东西算不算商机?说到这儿啊,略略做个小骨头。

斯图尔特提到的替代器,其实就是你今天笔记本电脑电源线上那个电源适配器的前身,它的主要作用就是把交流电转变成直流电。其次,斯图尔特这次来找他也不是说要从零开始建厂,而是拉拉投资的工厂已经在芝加哥建立了,只不过眼下生产线还缺一批零部件和设备,在口袋里的money尼啊,有点跟不上了。
斯索尔特找到保罗,想着出让一部分公司股份换取资金,好让工厂继续运作。保罗这边呢,也再次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与斯托尔特展开了二次合作。和第一次创业不同,斯图尔特的工厂就在芝加哥,这次啊,不用担心物流问题,产品一上市便迅速打开市场,订单是源源不断,但好景不长,他们的产品质量始终无法稳定,尽管销售一时火爆,但在退货率啊却居高不下,所以他们不得不白天生产新产品,晚上加班加点去维修那些退货。

而同一时期,市场上也不止他们一家在做这种产品,竞争是相当的激烈。两年过后,1928年,斯图尔特绷不住了,资金链断裂。工厂被银行拿去拍卖抵债,你猜工厂拍卖最后被谁买去了?
不是别人,正是保罗高尔文。在保罗的自数里,他声称当初买下工厂是因为听了希尔斯无线电部门负责人的建议,只要他们把产品的质量有所提高,希尔斯愿意将其纳入自己家的销售目录,他觉得工厂还是有希望的,想坚持做下去,他和弟弟约瑟夫才决定把工厂买下来。

但这些都是扯淡的话,如果保罗真心想要工厂,为什么不去收购斯托尔特手里的股份,而非要等到工厂玩不下去了,破产拍卖之后才出手?其实保罗和斯托尔特在公司的经营问题上一直是有矛盾的,什么矛盾未来未去就是那质量不行的替代器。但毕竟那时保罗是小股东,公司并不受他的掌控,保罗早就想挤走斯图尔特,现在拖到工厂倒闭,以更低的价格捡个便宜,还不用和斯图尔特谈价钱,是兵不血刃。
在摩托罗拉官网的介绍里,只是简简单单的说了一句,1928年9月25日,保罗戈尔文与弟弟约瑟夫共同创立了摩托罗拉公司的前身戈尔文制造公司。你去看许多公司官网,一说到创业历史,都是这么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可你就想,哪那么容易一拍脑袋两兄弟就创立公司了。
这里面都是有故事有手段的,咱们频道要做了,就是挖掘着故事背后的故事,对比平民玩家斯斯尔特保罗生意干黄了可以去亲戚家上班,觉得公司有潜力时也能挤走合伙人,所以你要想没有一点资本就凭白手起家,想都不要想。

你看咱们之前说的,就算有些人早年出身贫苦之后,要么找个好老婆,要么官商勾结发战争财富。所以啊,咱们不讲那些鸡汤和童话故事,回到正题,现在保罗和弟弟约瑟夫把新工厂高尔文制造公司搬到了芝加哥哈里森街847号一栋工业。
突出的大楼内继续改良生产他们的替代器,那么质量问题最终解决了没有,并没有。实际上,没有过多久,保罗就决定放弃生产替代机,原因是因为他遇到了一个人,这个人帮助保罗挖到了其事业成功的第一桶金,他就是威廉里尔。
1902年,威廉里尔出生在密苏里州,从小就展现出对机械和无线电技术的兴趣,虽然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大学教育,但通过自学,十几岁时就精通无线电领域技术,随后自己创业。他的公司主要为收音机厂提供零部件与技术支持,和保罗的高尔文制造公司正巧租在同一栋大楼内,就在哈里森街847号。
保罗与里尔最初的相识是保罗希望里尔能帮助他提升替代机质量。可是,1929年10月,美国股市经历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大崩盘,大量公司纷纷倒闭破产,许多人是一夜之间倾家荡产。其中就包括不。找无线电收音机厂家,保罗和里尔的公司也同样属于无线电行业,自然难以幸免。
保罗靠在家里多少有点底子,公司还能勉强支撑,但里尔的情况就没那么好了,于是他提出想和保罗合作,由保罗出资金,里尔加入保罗的团队负责技术,两人联手合作开发车载收音机,闯出一条新路来。咱们现在开车听个广播,放首音乐太普通,根本就不算个事儿。
别说是收音机了,那帮做电车的恨不得把冰箱、彩电、大沙发哦还有炉子都给你装上,让你开车看电视、吃火锅。但要回到100年前,想要在汽车里装台收音机,那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那时的收音机用的是真空管,不仅体积大,还容易发热,遇上点颠簸,路面就哐哐直响,根本是扛不住在路上颠来晃去的折腾,而且它还特别容易费电,常常导致汽车电力负担过重后电瓶亏电。就打不着火了。

这些啊,都让里尔的团队是大伤脑筋,不过好在里尔这个人还真是有点技术能力的。这里顺便插一句,这位里尔后来还创办了里尔喷气机公司,从汽车跨界玩起了飞机,制造出全球第一批小型公务喷气式飞机,简单来讲,专门给有钱人打造私人豪华专机。
1930年5月,尼尔终于成功的把收音机稳稳当当的装进了保罗的一辆司徒贝克汽车里。当保罗第一次坐在车里听着收音机传出的音乐,那心情啊,简直是兴奋到了起飞,当场就拍板决定,下个月6月我要开着这辆车去新泽西的大西洋城参加一年一度的全国无线电制造商展会,让那帮家伙好好瞧瞧咱们的新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