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想搞中国造船业:中国企业早就准备好了对策,韩企偷着乐

财经 05-03 阅读:143 评论:0

2025 年春,美国西海岸的长滩港呈现出罕见的冷清景象:起重机慵懒地悬在半空,等待装卸的集装箱卡车队列比往日缩短三分之二。

这特朗普政府发动 "互惠关税" 政策的直接后果 —— 作为美国 40% 海运进口来源地的中国,其东行货物正遭遇大规模取消,洛杉矶港务局预测下半年进口量将至少下降 10%。

然而,这场冲击全球商业的贸易风暴中,全球造船业却呈现出冰火两重天的奇异图景:韩国船企市值飙升、日本订单激增,而中国造船厂则面临技术与地缘政治的双重挑战,一场深刻的产业重构正在海洋经济领域悄然上演。

当美国进口商因关税壁垒不得不转向东南亚供应商,或是暂停补货等待政策明朗时,全球造船业的资本地图正在快速重绘。

4 月 28 日,韩国第三大独立造船商韩华海洋发布亮眼财报:季度收入 22 亿美元,同比激增 38%,营业利润更是暴增五倍。其股价自特朗普政府 4 月初扩大关税措施以来累计上涨 10%,而韩国造船业龙头现代重工同期涨幅近 40%,市值突破 700 亿美元。

这种逆周期繁荣的背后,是全球航运产业链的被动重构。

克拉克森数据显示,全球 90% 的货物贸易通过海运完成,当美中贸易量萎缩,船东们开始提前布局运力结构调整。一方面,往返中美航线的集装箱船面临闲置压力,船东更倾向于投资适合短途运输的中小型船舶;另一方面,能源运输格局的变化刺激油轮和 LNG 船订单激增 —— 欧盟碳关税和 IMO 新排放标准的双重压力下,船东加速淘汰老旧船队,2025 年一季度全球新船订单中,使用甲醇、LNG 等清洁能源的船舶占比已达 37%,较去年同期提升 15 个百分点。

韩国船企的技术储备成为抢占先机的关键。在济州岛的韩华海洋造船厂,全球首艘配备碳捕捉系统的超大型集装箱船正在进行试航,其自主研发的双燃料发动机可降低 40% 的碳排放。

这种技术优势直接反映在订单数据上:2025 年以来,韩华海洋承接的绿色船舶订单占比达 65%,而日本三菱重工的豪华邮轮订单中,80% 要求配备最新的废气净化系统。

美国所谓“对等关税”政策,对中国造船业的影响如何呢?

专家陈军分析:美国所谓“对等关税”政策,实际上对中国造船业的影响是相对比较小的。

上海市船舶与海洋工程学会副理事长 陈军

一方面,中国对美国的船舶出口规模本就极小。

2024 年数据显示,中国交付美国的船舶吨位仅占全年总交付量的 1% 左右。美国船东早已形成成熟的关税规避机制,普遍通过在巴拿马、新加坡等第三地设立分公司中转船舶,将 “中国直航美国” 的贸易路径转化为 “中国出口至中转国、再由中转国交付美国” 的间接模式。

这种操作既避开了美国针对中国制造船舶的高额关税,又不影响美国船东对船舶的实际使用,在法律框架内实现了贸易成本的有效控制。

另一方面,中国造船业的本土化配套体系已趋成熟。

在油轮、散货船、集装箱船等主流船型领域,国产化率普遍超过 90%,部分基础船型关键部件实现 100% 自主供应。尽管豪华邮轮、LNG 船等高端船舶仍存在少量核心零部件依赖进口的情况,但供应来源早已多元化 —— 船用低速柴油机的电控系统、精密导航设备等技术模块,欧洲的曼恩能源、日本的古野电气等供应商已形成稳定供货渠道。

经过多年贸易摩擦的洗礼,中国船企早在供应链安全领域未雨绸缪,通过技术攻关突破了一批 “卡脖子” 项目,同时建立了覆盖全球主要工业国的替代供应商网络,有效降低了对单一市场的依赖度。

这场由贸易战引发的造船业震荡,本质上是全球海洋经济从 "规模扩张" 向 "价值升级" 转型的缩影。回顾 21 世纪前二十年,中国造船业凭借政府补贴和成本优势,从全球市场份额 15% 跃升至 2024 年的 49%,实现对韩日的反超。

美国试图重塑造船业的努力,最终可能演变为 "为他人作嫁衣裳"。当特朗普政府 4 月初签署 "恢复美国海上主导地位" 行政命令时,却不得不面对残酷现实:本土仅剩的几家商业造船厂,最大产能仅能满足海军辅助舰艇需求,民用船舶供应链早已断裂。

2024 年韩华海洋以 1 亿美元收购美国费城造船厂,恰恰暴露了美国产业空心化的困境 —— 这个曾经的 "民主兵工厂",如今连修造万吨级货轮的能力都严重不足。

在新加坡举行的亚洲海事展上,韩国船东协会会长的观点颇具代表性:"贸易壁垒可能改变短期订单流向,但决定产业格局的,永远是技术储备、成本控制和供应链韧性的综合较量。"

尽管中美贸易的暂时降温给航运业带来阵痛,但海洋经济的深层逻辑从未改变 —— 那些掌握核心技术、适应规则变化的造船业者,终将在时代的浪潮中找准航向。

当贸易战的阴云逐渐散去,全球造船业即将迎来的,不是简单的订单转移,而是一场关于技术制高点、产业生态位和地缘影响力的长期博弈。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海战中,唯有真正的实力,才能抵御所有的惊涛骇浪。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