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与治理现代化”分论坛|“人类决策与人工智能:选择与治理”国际研讨会

2025年3月28日至29日,由华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公共政策研究院及社会科学处联合主办的“人类决策与人工智能:选择与治理”国际研讨会在华南理工大学五山校区隆重召开。
同日下午,会议分论坛“AI与治理现代化”在华南理工大学五号楼107会议室举办。论坛期间,来自清华大学、暨南大学、福州大学、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北京行政学院)、深圳技术大学等高校的专家学者立足不同研究视角,分享自己对人工智能领域的理论探索和实际案例思考,主题涉及智慧治理、公共数据治理、人工智能使用意愿、AI驱动政策知识生产等。
以下为“AI与治理现代化”分论坛内容综述

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IPP)执行院长郭海担任分论坛主持人
题目:智慧治理视角下道路交通货运安全监管跨部门协同治理研究作者:卢文刚 戴丽淑 任莹莹 暨南大学应急管理学院、湾区国际智慧应急与安全发展研究院
演讲者:卢文刚 暨南大学应急管理学院、湾区国际智慧应急与安全发展研究院
当下,技术赋能公共事务治理的实践越来越广泛深入,近年智慧治理在规范道路货运领域得到了快速发展,尤其是在北斗系统进入交通运输行业后,智慧交通的发展进程得到进一步推动。据资料显示,货车司机承担了中国货运总量的四分之三,而货车行业是危险系数较高的行业,因此对该行业的监管是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暨南大学应急管理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卢文刚教授就《治理治理视角下道路交通货运安全监管跨部门协同治理研究》作了分享。论文聚焦智慧治理视角下道路交通货运安全监管中跨部门治理的研究问题,构建“结构-过程-关系”框架,对货车司机服用农药事件进行了分析,总结了道路交通货运监管中存在的困境,并针对性提出了改善货车司机监管现状的建议。
题目:复杂利益冲突下的公共数据治理策略何以优化?——基于多主体动态博弈演化模型的解释作者:李晴晴 邵祥东 沈阳师范大学管理学院

演讲者:邵祥东 沈阳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公共数据资源的有效治理已成为推动社会公平与经济发展的关键议题。
沈阳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邵祥东就论文《复杂利益冲突下的公共数据治理策略何以优化?——基于多主体动态博弈演化模型的解释》作了分享。论文聚焦政府、公共数据提供方与需求方在公共数据治理中的利益冲突与平衡问题,结合复制动态方程等方法分析了主体策略选择的机理,指出公共数据治理应推动“政府—市场—社会”多层次协同,动态优化监管力度、激励强度和成本分配比例,构建灵活的政策调控机制,以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对系统均衡点的冲击。
题目:数智要素何以赋能城乡融合发展?——基于面板数据的动态QCA分析作者:林民望 屠佳琦 福州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演讲者:屠佳琦 福州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数智要素赋能城乡融合发展是破除城乡非均衡发展的重要路径,但数智要素赋能何以提升城乡融合发展水平的机制黑箱仍有待揭开。
福州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屠佳琦就论文《数智要素何以赋能城乡融合发展?基于面板数据的动态QCA分析》作了分享。论文聚焦数智要素如何赋能城乡融合发展机制的研究问题,以2018—2022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作为样本,采用动态QCA方法分析了数智要素赋能城乡融合发展的多元路径及动态变化过程。
论文指出,单一数智要素难以构成高城乡融合发展的必要条件,数智要素有效赋能城乡融合发展可归纳为三种模式:“数字技术赋能下政府治理引领型”“智能技术赋能下数据开放驱动型”和“技术—应用融合发展型”。
题目:技术接受模型视角下基层公务员对人工智能的使用意愿研究——一个有调节的链式中介模型作者:袁翠欣 李娜 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北京行政学院)

演讲者:袁翠欣 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北京行政学院)
随着AI算法的持续优化与大数据技术的快速发展,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嵌入公共部门运作体系,重塑着政府治理模式和公共服务范式。
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北京行政学院)袁翠欣就论文《技术接受模型视角下基层公务员对人工智能的使用意愿——一个有调节的链式中介模型》作了分享。论文聚焦基层公务员群体,实证分析了人工智能感知对基层公务员使用人工智能的意愿,并分析了大五人格在此过程中的调节作用,强调应通过提升人工智能感知、增强技术信任、考虑个体差异以及优化制度设计等措施来有效提升基层公务员对人工智能的使用意愿。

电子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张会平教授对前四篇论文进行点评
题目:AI驱动的政策知识生产体系重构——基于多模态治理范式的分析作者:刘昊 清华大学软件学院

演讲者:刘昊 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清华大学软件学院
当下人工智能驱动的知识生产革命正在促使传统政策科学的认识论升级,催生政策知识体系的量子化跃迁:主体维度形成认知共同体谱系重构,模式维度呈现从牛顿范式向场域范式的量子转型,价值链维度展示出微分治理的层级特征。
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清华大学软件学院刘昊就论文《AI驱动的政策知识生产体系重构——基于多模态治理范式的分析》作分享。他的论文聚焦人工智能对传统政策科学的影响,分析了在主体维度、模式维度以及价值链维度呈现出的不同特征,指出在技术理性与制度理性的张力场中,应构建“知识流形”框架来应对政策知识的非欧几何形变,通过建立弹性验证机制与认知免疫系统,实现治理体系从被动响应到主动塑形的跨越。
题目:智慧乡村建设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机制研究-----以广东省H村为研究样本作者:魏冰玲 深圳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人文社科学院)
徐鸿涛 李婉僮 深圳技术大学商学院、科技发展与全球治理研究中心

演讲者:徐鸿涛(右) 李婉僮(左) 深圳技术大学商学院、科技发展与全球治理研究中心
在人工智能时代与乡村振兴战略深度融合的背景下,智慧乡村建设成为提升乡村发展质量的关键路径,而村民幸福感则是衡量乡村发展成效的关键要素。然而,目前有关尽管已有研究对乡村发展与居民幸福感的关系有所涉及,但在智慧乡村这一新兴领域,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与作用机制尚不明确。
深圳技术大学徐鸿涛、李婉僮就论文《智慧乡村建设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机制研究——以广东省H村为研究样本》作分享。论文聚焦人工智能与乡村振兴战略深度融合的背景,以H村委研究样本,综合运用问卷调查、相关分析和AMOS结构方程分析等研究方法,探究了智慧乡村建设与村民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联。他们发现,智慧乡村建设与村民幸福感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智慧乡村的建设分别社会保障、基础设施、文体服务等多个维度积极对幸福感发挥影响。
题目:智慧化医养结合机构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作者:徐莉鸿 成都医学院大健康与智能工程学院

演讲者:徐莉鸿 成都医学院大健康与智能工程学院
成都医学院大健康与智能工程学院徐莉鸿就论文《智慧化医养结合机构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作了分享。论文运用文献分析法、专题讨论法等方法构建了智慧化医养结合机构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为规范智慧化医杨结合机构服务质量提供了依据和参考。
题目:人工智能何以赋能青年参与公益事业?——基于拓展UTAUT模型的实证分析作者:李庭蔚 深圳技术大学外国语学院、科技发展与全球治理研究中心
魏冰玲 深圳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人文社科学院)
杨其洪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

演讲者:李庭蔚 深圳技术大学
随着人工智能(AI)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在公益领域的广泛应用,如何有效赋能青年参与公益事业成为重要议题。
深圳技术大学李庭蔚《人工智能何以赋能青年参与公益事业?基于拓展UTAUT模型的实证分析》作了分享。论文聚焦AI如何赋能青年参与公益事业的研究问题,基于技术接受视角和UTAUT模型分析了生成式AI对青年公益参与意愿和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公众对AI技术的绩效期望、社会影响和便利条件等感知显著正向影响其参与意愿,而感知成本和风险的影响不显著;付出期望通过绩效期望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参与意愿。研究结论对于优化AI公益平台设计、激发青年公益参与活力提供了一定启示。
评议环节
华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李慧龙副教授对后四篇论文进行点评
在问答和评议环节,电子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张会平教授、华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李慧龙副教授立足学科前沿和写作范式,从理论对话、方法优化等维度与论文作者展开深度对话,共同探讨了研究进一步完善的方向。
分论坛综述媒体报道关于IPP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IPP)是一个独立、非营利性的知识创新与公共政策研究平台。IPP围绕中国的体制改革、社会政策、中国话语权与国际关系等开展一系列的研究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知识创新和政策咨询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IPP的愿景是打造开放式的知识创新和政策研究平台,成为领先世界的中国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