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血液免疫的韦云的文章

缺铁性贫血是一种常见的贫血类型,但治疗它并不仅仅是补铁那么简单。大家好,我是血液科的韦云教授,专注于血液病治疗已有40多年的经验。今天我看到有个粉丝留言说,我既然是缺铁性贫血,那我补补铁就会好了吧?
屏幕前的您,这是这么认为的吗?
这种想法并不全面。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发现很多患者即使补铁后血红蛋白水平恢复正常,过一段时间贫血症状又会出现。这通常是因为没有找到并解决缺铁的根本原因。
缺铁性贫血的常见原因包括:
1. 铁吸收障碍:某些胃部疾病,如慢性萎缩性胃炎或胃切除术后,会影响铁的正常吸收。这些患者可能需要长

血小板只有4,生存的希望还有吗
血液科常常被认为承载着医院中一半的泪水。对于患者而言,这里既是他们与疾病抗争的战场,也是他们体验人生酸甜苦辣的场所;对于医生,这里则是他们修行的道场,不断磨砺着医术和心灵。
在血液科,我们面对的疾病往往错综复杂,如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再生障碍性贫血、淋巴瘤、骨髓瘤等。许多患者的血小板计数极低,甚至为零,尽管通过输注血小板和免疫球蛋白等治疗手段,但病情往往难以持久稳定。他们身上布满出血点,鼻血不止,有时甚至从口中流出,血块不断形成,床上血迹斑斑。反复的发烧、恶

为什么血小板增多症,不能多这种肉?
吃肉可以提高机体免疫力,同时给机体提供我们日常所需的能量以及热量,其中牛羊肉可以摄入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某些无机盐和维生素等。但对于血小板增多症患者来说,这种肉要少吃,吃多了,反而可能导致血小板再度增高。
这种肉就是红肉,也就是牛肉、羊肉、猪肉。
这是因为,红肉的中的脂肪多为饱和脂肪,对于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骨髓增生性血液病患者来说,无疑增加了患者出现血栓、出血等风险。而且,红肉吃得越多,还有可能罹患心脏病、中风、糖尿病等疾病,而血液病患者一旦出现伴随疾病,则意味着

血小板数量异常升高,医学上称为血小板增多症,这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骨髓增生性疾病、感染、炎症、铁缺乏性贫血等。血小板长期处于高水平并不是一个好现象,尤其是对于老年人来说,可能存在较大的健康风险。血小板计数超过600x10^9/L时,需要特别警惕。以下是血小板增多可能引起的一些健康问题:
1. 全身不适:血小板增多可能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影响微血管功能,患者可能感到头晕、头痛、乏力和全身不适。
2. 自发性出血:持续的血小板增多可能减缓血流速度,降低血小板的聚集能力,这可能导致皮肤瘀点、瘀斑以及内脏出血

作为一名血液科医生,我深知血液病患者所面临的挑战和困难,特别是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他们的生活充满了不确定性和恐惧。
再生障碍性贫血是一种罕见的血液疾病,其特点是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导致外周血细胞减少,从而引发贫血、出血和感染等严重症状。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生活是极其艰难的,他们需要定期输血来维持生命,但频繁的输血又可能导致铁过载等并发症。此外,他们还需要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等药物,以刺激骨髓造血功能,但这些药物往往价格昂贵,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
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我遇到了许多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

血小板一旦减少,一定要重视,小心转成白血病。
很多人做血常规,发现血小板减少,认为回家吃点猪血,红枣,花生就会好了,殊不知小病拖成大病。
血小板减会影响到身体的各个器官,他的症状有牙龈出血、鼻出血、淤青淤斑,严重的话还可以导致内脏出血以及颅内出血。
常见的血小板减少有:
1、血小板生成减少。门诊最常见的一种疾病就是“再生障碍性贫血”,它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两种
2、血小板破坏过多。门诊最常见的一种疾病就是“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它是血小板破坏过多导致的疾病。
3、血小板消耗过多。门诊常见的疾病有“血栓性血

血小板减少症,常见的症状有皮下出血、鼻子出血不止、牙龈出血,有一部分女性会有月经过多或者月经时间比较长的情况,在中医看来属于气虚、阴虚、血热三种范畴。
中医学对血小板减少的辨证:
1、脾肾阳虚型:该患者表现在气血两虚型基础上伴见畏寒怕冷,舌体胖大,脸色苍白,腹胀、等脾肾阳虚表现。
2、血热妄行型:该病患者主要起病急骤,苔黄,舌红,出血量大,还伴有发热、畏寒、咽痛等外感症状。
3、气血两虚型:该病患者通常表现起病徐缓,出血量少,月经无规律,还伴有乏力、头晕、心悸,运动之后患者所表现出来的症状更加明显。
4、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