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K新闻网

标签: 辛亥革命

1949年,刘伯承听说原配还活着,并且日子过得很艰苦,就托人给她带信,想把她接到

1949年,刘伯承听说原配还活着,并且日子过得很艰苦,就托人给她带信,想把她接到

1949年,刘伯承听说原配还活着,并且日子过得很艰苦,就托人给她带信,想把她接到南京享福,原配却说:“我不去,你也不要回来!”刘伯承的原配叫程宜芝。1905年,刘伯承13岁时,父亲刘文炳病重。临终前,父亲给刘伯承订了一门娃娃亲,女方便是年仅11岁的程宜芝。双方约定,等刘伯承和程宜芝长大了,就结婚,但刘伯承对此却坚决反对。受新思潮影响,刘伯承对包办婚姻十分抗拒,加上他之前没见过程宜芝,对程宜芝也不了解,让他和程宜芝结婚,刘伯承实在是做不到。尽管如此,家里人坚持让刘伯承去相亲。刘伯承无奈,只好去见一见程宜芝。见程宜芝前,抗拒这桩婚事的刘伯承,就给自己打扮了一番,他故意用锅灰抹脸,把自己弄得脏兮兮的,蓬头垢面,甚至还故意流鼻涕装傻。程宜芝的父亲看到刘伯承这样子,果然产生了退堂鼓,他准备退婚,刘伯承见了,心中暗喜。谁曾想,程宜芝却看破了刘伯承的伪装,还对父亲说:“此人聪慧,绝非愚钝之辈!”说着,程宜芝对刘伯承就很有好感,她不顾父亲反对,坚持嫁给刘伯承,程宜芝的父亲尊重女儿的选择。就这样,这门婚事,就正式订了起来。1910年,刘伯承和程宜芝正式成婚。这年,刘伯承18岁,程宜芝16岁。婚后,刘伯承对这桩婚事依旧抗拒,但程宜芝在新婚之后,十分勤勉,她待人真诚,朴实大方,把家里都打理得井井有条,她每天步行十里地,只为了给刘家打水,甚至还独自耕种了三亩地。刘伯承见了以后,很难不动容,也就慢慢接纳了程宜芝。结婚第二年,辛亥革命爆发,刘伯承剪掉了辫子,打算投身于革命,并在1912年的时候考进了重庆将校学堂,程宜芝知道,刘伯承这一走,可能很久以后才能回家,可她对此并无怨言。刘伯承离家前一晚,程宜芝为他收拾好了行李。这时的程宜芝已经怀有身孕,可她知道丈夫志向远大,就没有挽留刘伯承。同一年,程宜芝生下了一个男孩,取名刘俊泰。刘伯承听说程宜芝给他生下一个儿子,专门回家一趟,但这次回家,刘伯承并未久留,程宜芝也没想到,刘伯承这一走,就是40多年。刘伯承投身军旅后,一开始会给程宜芝写信,但后来因为太忙,刘伯承根本没时间花在儿女情长之事上面,与程宜芝就中断了联系。但程宜芝并未改嫁,而是一直在家等待刘伯承,期间她独自抚养儿子,侍奉公婆,白天耕种,夜间织布,冬天还要光着脚踩着水车灌溉农田。程宜芝虽然艰苦,可她的儿子却不争气,刘俊泰长大后,因为缺乏父亲教育,竟染上了毒瘾。1927年,刘俊泰缺钱,就跑去了上海向刘伯承要钱,刘伯承听说刘俊泰吸毒、赌博,十分生气,就拒绝了。谁知刘俊泰竟跑去巡捕房告发刘伯承是共产党,险些导致刘伯承被敌人抓起来。程宜芝知道了此事后,又气又恼,等刘俊泰回家以后,她就狠狠地批评了他一顿。1940年,刘俊泰的精神出现了问题,程宜芝为了给他治病,花光了积蓄,卖掉了嫁妆,自己常年吃野菜填饱肚子,饿得面黄肌瘦。1949年,二野解放大西南时,刘伯承从部下口中知道了程宜芝的情况:住在破旧的土屋,过得穷困潦倒,孙女刘天俭因为贫困辍学。刘伯承听说了程宜芝的情况后,久久无言,随即感慨道:“我负她半生,竟至如此!”随后,刘伯承托人给程宜芝带信:“接你赴京,共享太平!”刘伯承想把程宜芝一家接到南京,好好弥补他们。但程宜芝听说刘伯承在1936年与红军女战士汪荣华结为夫妻,就拒绝了刘伯承的好意:“你不要回来,我也不去,家中已评红军家属,政府每个月给五斗米(75斤粮食),足矣!你勤勉国事,挑好百姓千斤担,莫为我分心!”程宜芝之所以拒绝去南京,一来是刘伯承已经有了新的家庭,她不愿意以“前妻”的身份去打扰刘伯承的生活,二来是程宜芝的儿子刘俊泰曾出卖了刘伯承,导致刘伯承险些被捕,程宜芝认为她没有颜面去见刘伯承,这才拒绝了刘伯承的好意。

辛亥革命前,福州将军朴寿出行,百名旗兵护卫,他害怕极了。那年头,局势动荡

辛亥革命前,福州将军朴寿出行,百名旗兵护卫,他害怕极了。那年头,局势动荡不安。列强虎视眈眈,不断蚕食中国领土,索要巨额赔款,百姓民不聊生。清廷腐败不堪,官员贪污成风,对黎民疾苦漠不关心,国家危在旦夕。革命的浪潮...

武昌起义是辛亥革命的火种点燃了中华民族的希望!大家好,我是你的历史人物科普博主

武昌起义是辛亥革命的火种点燃了中华民族的希望!大家好,我是你的历史人物科普博主。今天带你走进一段震撼人心的历史瞬间—1911年的武昌起义!这场起义不仅改变了中国的命运,更开启了中华民族追求民主共和的伟大征程!一、...
1912年左右上海,描述辛亥革命的剧照,你看懂了吗?​​​

1912年左右上海,描述辛亥革命的剧照,你看懂了吗?​​​

1912年左右上海,描述辛亥革命的剧照,你看懂了吗?​​​ 来源:吴术轩说 发表时间:2025/06/29 12:17:43 1912年左右上海,描述辛亥革命的剧照,你看懂了吗?​​​
1949年9月30日,毛泽东以575票当选主席,距离“满票”缺了一票。周恩来找到

1949年9月30日,毛泽东以575票当选主席,距离“满票”缺了一票。周恩来找到

1949年9月30日,毛泽东以575票当选主席,距离“满票”缺了一票。周恩来找到毛主席,向他汇报了这个情况,毛主席回答:“代表们有权选毛泽东,也有权不选毛泽东,缺一票就缺一票,没有关系”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是新中国诞生的关键一步,任务是制定政治框架,选举国家领导人。576名代表来自各党派、民族、地区,代表全国人民。9月30日,选举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成了重头戏。毛泽东作为中共领袖,声望无人能敌,大家都觉得他会全票当选。投票结束后,计票结果出来了:毛泽东获575票,成功当选。可细心的人发现,576名代表中,有1票没投给他。这在当时没掀起什么波澜,毕竟575票已是大胜。但这小小细节,后来却成了历史学家关注的焦点。周恩来主持会议,第一时间注意到这点。他找到毛泽东,汇报结果时特意提到缺的那一票。毛泽东听完,淡淡地说:“代表们有权选毛泽东,也有权不选毛泽东,缺一票就缺一票,没有关系。”这话听着简单,却透着大智慧和大胸怀,既尊重民主,又展现自信。那缺的一票是谁投的?历史研究指向张东荪,民盟的领导人,也是会议代表之一。他没投给毛泽东,而是投了别人。这不是随意之举,而是他内心想法的体现。张东荪早年参加辛亥革命,留过学,研究哲学,还短暂加入过共产党。但他觉得共产主义不适合自己,后来加入民盟,主张政治要平衡,不能让权力太集中。在政协会议上,张东荪带着对新中国的期望参加筹建。他支持新政权,但担心权力过于集中会出问题。所以,选举时他用这一票表达了自己的立场。这票没改变结果,毛泽东依然当选,可张东荪的选择却留下了历史的痕迹。新中国成立后,张东荪还在学术和政治圈活动。但他的想法和新政权的要求慢慢有了分歧。1950年,他老友王志奇找上门,说跟美国有联系,还提到美国可能挑起大战。张东荪怕中国再陷战乱,决定通过王志奇给美国递话,说中国不想敌对。他把政协代表名单、抗美援朝出兵时间和经济预算这些机密给了对方。这事干得太出格了,碰了国家安全的红线。王志奇被抓后,张东荪的事也暴露。毛泽东念他早年革命贡献和学术地位,没下狠手,只是免了他的职务,让他回家“休息”。张东荪从此退出政治,晚年过得孤寂,带着遗憾走完一生。他的故事,成了时代变迁的一个缩影。回头看毛泽东,他对那缺的一票没追查,没生气,反而用宽容的态度处理。这种气度不光是自信,还透着对民主的理解。他知道,575票已足够证明他的地位,多一票少一票不影响大局。这种心态,在当时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显得格外难得。再说那次选举,它发生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意义重大。政协会议不光选了领导人,还奠定了新中国的政治基础。576名代表,带着各方的声音,共同决定国家未来。缺的那一票,虽然微不足道,却让人看到民主的影子。代表们有权选择,哪怕是对最高领导说“不”。张东荪投出那一票时,可能没想太多后果。他只是按自己的信念行事。可在国家利益面前,个人选择得小心。历史证明,他的理想虽有道理,却不合时宜。而毛泽东的反应,则让人思考:一个领袖,面对不同意见时,能有多大胸怀?这事还反映了新中国初期的复杂性。那时候,各方势力还在磨合,民主和集中间的平衡不好拿捏。毛泽东用行动表明,他不怕那一票的“反对”,也不因个人权威受损而乱了阵脚。这种态度,对新政权稳定团结起了不小的作用。再说深一点,这件事提醒我们,民主不是喊口号,而是得落实到行动里。毛泽东那句“有权选也有权不选”,听着朴实,却点出了民主的本质。张东荪用行动实践了这点,可惜后来走偏了路。他的下场让人惋惜,但也让人明白,个人信念得跟国家大局匹配。1949年9月30日,这次选举是新中国历史的起点。575票背后,是一个国家的希望和挑战。那缺的一票,像个小插曲,却让人看到领袖的风度和时代的痕迹。历史就是这样,细节里藏着大道理。写到这,我得说,这段历史挺有意思。不是那种惊天动地的大事,却能让人琢磨半天。毛泽东的淡定,张东荪的坚持,再加上新中国刚起步时的氛围,凑在一起就成了个值得聊的故事。你要问我,这事说明啥?我觉得,它告诉我们,不管多大的领袖,都得面对不同的声音,而怎么回应这些声音,才是真本事。
1916年10月10日,纪念辛亥革命五周年之际,民国政府在北京南苑举行了盛大的阅

1916年10月10日,纪念辛亥革命五周年之际,民国政府在北京南苑举行了盛大的阅

1916年10月10日,纪念辛亥革命五周年之际,民国政府在北京南苑举行了盛大的阅兵仪式,由新任大总统黎元洪主持,参与阅兵的队伍从师、旅、团到营级单位,各级指挥官依次向黎元洪报告人数,并随行进行操练,接受观摩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