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坂坡之战:从《三国演义》到评话三国,赵云赵子龙如何“封神”
大家好,我是黑白说历史。
《三国演义》中的长坂坡之战,是赵云的成名战,常山赵子龙的名号从此打响。
但若只读演义中这场长坂坡,赵云的武力似乎不宜高估。
因为这场战役,赵云其实没击杀过名将,只是胜在斩将数量和单骑冲阵。
然而,在另一个版本的三国——张国良的苏州评话三国,赵云的长坂坡之战被演绎得更为传奇——他单枪匹马斩杀三十余员猛将,其中不乏名震天下的顶级猛将,甚至以一己之力撼动曹营全明星阵容。
这一战,让赵云从“虎将”直接晋级为“战神”,是彻彻底底的封神之战。
演义中的赵云:忠诚果敢,但战绩有限《三国演义》对长坂坡之战的描写相对克制。赵云单骑闯曹营(注意七进七出是戏曲《长坂坡》的设定,演义中实际并无七进七出的情节),救下阿斗,斩杀五将:淳于导、夏侯恩、晏明、钟缙、钟绅。
其中夏侯恩被夺青釭剑、钟氏兄弟被枪剑双杀的情节令人印象深刻。此外,赵云还与张郃交手十余回合后主动撤退。
原著虽凸显了赵云的忠勇,但斩杀名单中并无曹营核心名将,更多是经验包式的炮灰选手。
罗贯中如此安排,或许是为了平衡历史与文学。毕竟历史上的长坂坡并无夸张的冲阵单挑记载,而演义多少需要兼顾真实性。
但到了评话艺术中,一切皆可为“爽文”服务——赵云的战绩被无限放大,甚至有了“一枪破万军”的神话色彩。总之一个字:爽!
评话版赵云:一人单挑曹营全明星张国良的评话三国,将长坂坡之战打造成了一场赵云的个人秀。原著中被一笔带过的冲阵细节,在评话中化作数十场惊心动魄的单挑。
赵云斩将数量虽不增反减(三十多名),但对手质量却直线上升——河北四庭柱之二、曹魏五子良将、宛城枪王等顶级高手悉数登场,却纷纷成了赵云的枪下败将或亡魂。
河北名将团灭,兄弟档成“经验包”
评话中,赵云首战便挑杀河北名将高览。原著里高览被赵云偷袭而死,评话却设计了一场硬核对决:高览的巨斧砍入木桩无法拔出,赵云趁机一枪封喉。更绝的是,高览的两位兄弟高平、高槐前来报仇,结果高槐被自家兄弟的锤头误杀,高平心神大乱间也被赵云刺死。这种“兄弟送双杀”的桥段,既突显赵云武艺高强,又带了几分黑色幽默。
曹营“家畜组合”惨遭血洗
评话原创了一组搞笑角色——曹操麾下的“朱(猪)慈、杨(羊)明”与刘备手下的“毛(猫)仁、苟(狗)璋”。杨明擒获毛仁后,得意洋洋回营请功,却被赵云一枪秒杀;朱慈更是在逃跑途中撞上赵云,成了枪下冤魂。这段设计既调侃了曹刘阵营的“动物缘分”,也侧面说明:即便对手是喜剧角色,赵云也绝不留情。
顶级名将也难逃“剧情杀”
评话版最颠覆的设定,是让赵云击败了许褚、张辽、徐晃等曹营超一流武将。
许褚:巅峰状态的虎痴全力一刀劈向赵云,却被疲惫的赵云一枪钻打得口吐鲜血,狼狈败逃。
张辽:本想关心许褚伤势,反被对方一口老血喷成“红人”,吓得落荒而逃。
张郃:奉命询问赵云姓名,没想到接了对方一枪后,掉头就怕,这明显就是实力差距!
曹洪:同样问赵云姓名,不曾想对手回答后紧跟着一枪上来,抬腿挡了一下后败退而去。
徐晃:为救曹操硬接赵云一枪,结果被九节钢鞭打断肋骨,回营后“鲜血狂喷”。
评话甚至借曹洪之口吐槽:“赵云武艺已登峰造极!”
更夸张的是宛城枪王张绣。演义中张绣默默无闻,评话却让他与赵云上演“枪王对决”。张绣的绝技“百鸟朝凤枪”无人能破,赵云却靠“七探蛇盘枪”反杀。这场巅峰之战,直接让赵云登顶第一枪王的宝座。
剩余的猛将也都实力不俗,有姓有名,可碰上赵云,不过是他封神的垫脚石。
评话的“神逻辑”:对手越强,赵云越开挂为了凸显赵云的无敌,评话加入了许多脑洞大开的设定:
文聘影帝级助攻:演义中的文聘是追击者,评话却让他与赵云演了一出“无间道”。文聘假装追杀,实则护送赵云突围,甚至约定“找到阿斗再从此处杀出”。
胡车儿二百四十刀不敌一枪:这位号称“评话第二步将”的高手,对赵云连砍二百四十刀,却被一招“吞枪术”反杀。曹操见状竟拍手大笑:“杀得妙!”
红光护体玄学:赵云坠入陷马坑时,阿斗头顶冒出红光,吓得曹军不敢放箭。评话甚至借张郃之口吐槽:“这娃娃会妖法!”
这些改编看似荒诞,却暗合民间艺术的狂欢精神。百姓爱听的不只是历史,更是英雄横扫千军的快意恩仇。
结语《三国演义》中的赵云,智勇双全、一身是胆,但似乎武力方面的展现总欠缺些火候,毕竟,打平的文丑被关二爷三刀秒杀。
然而,在苏州评话的三国中,赵云成了恐怖的战神。
或许正如评话中那句戏言:“长坂坡中,再好的大将都不是赵云的对手。”
因为在这个长坂坡里,赵云早已不是凡人,而是一个下凡的天神!
(本文主要参考《三国演义》、苏州评话《三国》)
诸位看官,苏州评话版的三国,这长坂坡之战,是否将赵云彻底神化了呢?
欢迎评论区煮酒论英雄,友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