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朝代都有叱咤风云的大将,为什么感觉清朝却没有呢?
【前言】
自古以来,每个朝代都有不少出色的将领。春秋那会儿,白起、王翦、李牧这些大将,个个战功无数。到了大汉,霍去病、卫青这些英雄又冒了出来。唐朝呢,郭子仪、李靖也是响当当的人物。宋朝有岳飞,明朝则是徐达……
不过聊到清朝那些厉害的将军,大家可能一下子想不起来哪个名字特别响亮,这到底是咋回事呢?
【一、八旗局限性】
要说历朝历代的名将啊,你瞅瞅,他们几乎没有一个是皇亲国戚,有的可能是皇家的亲戚,但大多还是跟皇室没直接血缘关系的。名将这行当,好像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就是名将不能是皇家人。可你瞅瞅清朝开国那会儿,这一点就已经注定了他们很难出大名将了。
大家都知道,清朝那可是个彻头彻尾由家族掌控的开国朝代,就连那个一开始就想把天下变成自家后院的刘邦,在家天下这一点上,都比不上清朝。清朝初期,那可是出了不少厉害的将军,别的不提,努尔哈赤就是其中响当当的一位。
他的几个儿子都非常勇猛善斗,像褚英、代善、多尔衮、多铎这些,都为清朝的创建和稳固拼出了大名堂,战功显赫。就连清太宗皇太极,那也是既能文又能武的出色统帅。
大清早期时候,每位皇子都挺能耐,自个儿都能撑起一片天。就说努尔哈赤的大儿子褚英吧,他很早就跟着老爹南征北战了,代善也是,一样早早就上了战场。
皇太极那时候,多尔衮和多铎俩人就开始显山露水了。但要说他们真正在历史上大红大紫,还得等到福临坐上龙椅那会儿。多尔衮是大清进关的头号功臣,没人能抢了他的风头。多铎呢,也是在平定中原时立下了汗马功劳。
要说他们不是大名鼎鼎的将领吧,其实他们真的是,但为啥后人老是不提这点呢?原因就在于,除了将领这个身份,他们还有个更让人记住的角色——那就是藩王。
努尔哈赤这辈子生了好多儿子,十几个呢,基本都在战场上打拼过,立下了不少战功。他的孙子们也挺给力,特别是皇太极的大儿子豪格,这家伙简直比他老子还强,是个了不起的大将。但大家聊起他们时,首先想到的还是他们是王爷、是皇子的身份。
在还没进关之前的那些战争里,八旗军通常都是一块儿上阵的,要说谁是名将,还真挑不出来,因为大伙儿都拼了命地打。打赢了之后,也是大伙儿一块儿受赏,所以根本就没有什么主将的概念。
得聊聊的是,在古代啊,军队的指挥权一直都在将军们手里。但到了清朝,皇帝为了能让自己的权力更大,就把军队的指挥权都收到了自己这儿。说白了,清朝那时候就没有什么大将军的头衔,得等到要打仗了,皇帝才会下命令,临时封个人去带兵打仗。
汉武帝那时候,霍去病跟匈奴打得火热,他都已经冲到敌人老窝里了,可汉武帝还在京城里闷头不知情呢。但到了清朝,这事就不可能发生了,因为那时候的战争,大都是皇帝自个儿在幕后操盘指挥的。
这意思就是说,就算主将在战场上打得多威风,立下多大的战功,但到了分功劳的时候,他们其实也只是按命令行事,真正的大功并不在他们身上。这样一来,就使得出现厉害将领的机会变少了。
【二、中期相对平定】
跟其他朝代比起来,清朝的发展算是挺稳当的。就拿明朝来说吧,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这两位皇上,他们那会儿基本上就把明朝的地盘给划定了。因此,在他们当家做主的那段时间,也冒出了好多厉害的大将。
明宣宗朱瞻基一坐上皇位,就把那些小角色都给收拾干净了。这么说吧,也就几十年的光景,大明的天下就稳稳当当地被他摆平了。
汉朝那时候可不一样,但汉武帝硬是靠一己之力,把大汉的地盘给扩大了不少。说到汉武帝那时候,出名将那是肯定的,卫青、霍去病这些人,在历史上那可是大名鼎鼎,让人忘不了。
汉武帝对西汉的深远影响,那是大家伙儿都公认的。但反观清朝,可就没这景儿了。虽说康熙被后人夸成千古难得的明君,可也得说实话,他死后战争还是接着打,没消停。
说白了,从努尔哈赤那会儿一直到乾隆时期,战争就没停过。这几位皇上在打仗这事儿上都挺有能耐,既然分不出谁最厉害,那也就很难说有哪位名将特别突出了。
这几位皇帝啊,他们在历史上搞的大事,说白了就是扩地盘。但说到汉武帝,大伙儿立马就能想到匈奴。
说到年羹尧和福康安,大家伙儿总是容易把焦点放别的事儿上,这样一来,他们在战场上立下的那些大功,慢慢地就被忽略了。
【三、衰败晚清】
清朝末年那会儿,真的是段让人不忍回首的憋屈日子。说起来,就算那时候出了些厉害的名将,他们的光彩也大多被遮住了。
而且,因为实行了那种封闭自守的政策,中国基本上就没啥机会再崛起了。所以,也就不会再有像唐朝时候,靠平定“安史之乱”而名垂青史的郭子仪那样的英雄出现。为啥说他们是名将呢?还不是因为他们凭自己的力量,把整个王朝从危机中给拉了出来。
有人或许会说,清朝末年不也有像曾国藩、左宗棠这样的人嘛。但说他们只是名将,那就太简单了,他们其实是既能文又能武的重要大臣,甚至可以说是手握大权的核心人物。
后来的人们对他们的评价更为贴切,称他们是“中兴的栋梁”。他们不能简单说成是武将,更确切地说,他们是统帅。因为他们原本都是文官出身。
国家遇到大麻烦时,必须有人站出来指挥战斗,带领军队。那时候,出现了像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李鸿章这些人,他们有个一样的地方,那就是他们都是汉族大臣。
基本上,每个少数民族掌权的朝代都有些排外,清朝也不例外。到了晚清时候,要不是因为那些八旗子弟实在没啥本事,清政府也不会开始重用汉族大臣,还把军权交到他们手里。
太平天国运动闹起来后,清政府一开始派的是自家的八旗和绿营兵去摆平。但你知道吗,那些军队啊,享福享了这么多年,早就成了绣花枕头,看着挺唬人,其实一打仗就垮。
看着太平天国势力一点点壮大,地盘越扩越大,清军呢,却是一败再败,城池一座接一座地丢掉。清政府为了保住自己的统治,没办法,只好开始倚重汉族大臣。
要是回到清朝中期那会儿,这事儿压根儿就不可能。虽说清朝早期也有不少能打胜仗的大将,比如岳钟琪,他为了大清那可是东征西讨,立下不少汗马功劳。但说到底,他始终都是在满族人大臣的手下干活。而且啊,到了后来,岳钟琪也被人猜忌上了。
这种情况在满清的统治里挺常见的,大家都知道满人数量远远比不上汉人,连汉人的零头都不够。坐在龙椅上的皇上心里也犯嘀咕,打从大清开国那会儿起,他们就想法子压制汉人官员在朝廷里的势力和位置。说白了,这一切都是为了把自家的皇位坐稳当。
这种情况下,好多大臣都根本没法崭露头角,这也是为什么清朝缺少出色将领的一个原因。
【结语】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它在政策上做了一些改进。其中,最关键的就是加强了中央集权。这对皇帝掌控大权来说,当然是件好事,但这样一来,就很难再有厉害的名将出现了。
乾隆活着那会儿说过,天下太平,要是有位好皇帝,那其实不太需要啥大官和大将。他自认为是个好皇帝,哪还会想着要啥大将呢?
网友评论
-
2025-05-08 15:34:48
满清十大酷刑、闭关锁国、不思进取、文字狱、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剃发易服、驱使奴隶、鞑子一人管十家,银乱中国女子,欺男霸女、康熙乾隆六下江南挥霍奢靡、四库全书篡改禁毁15万册古籍、隐藏满清罪恶事实、抹黑明朝历史、禁锢思想、打断人民的脊梁骨、误人子弟,误导国人成为奴隶、阉割中华文明,使我国回到漆黑蒙昧的原始社会、凡有水旱,坐视不管、重徭役、纵贪官污吏,官以贿得邢以钱免,腐败,卖官鬻爵,贪赃枉法国库空虚、圈地运动,百姓流离失所、民族压迫、宁与外邦不与家奴、割地赔款、不战而败、丧权辱国、不平等条约、百年屈辱、祸国殃民、扼杀维新、残暴专制、种族灭绝、赵州之屠、畿南之屠、潼关之屠、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昆山之屠、嘉兴之屠、江阴八十一日、常熟之屠、四川大屠杀、金华之屠、南昌大屠杀、湘潭之屠、南雄之屠、汾州之屠、大同之屠、广州大屠杀、潮州之屠……几乎将明朝全境上下屠了个底朝天,整个华夏大地十室九空!中国文明领先世界几千年,直到满清统治时期才急剧衰落到世界贫穷国家。由于满清持续篡改两百多年的历史,很多罪恶都被掩盖!这些还只是已确认过的真实事件,不信的请自己先查一下有没有这些事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