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初,医院不给病人配口罩,毛主席:你们是爱病人还是爱自己?

历史 05-08 阅读:14 评论:0

现如今,口罩几乎成为大家出行的标配,家家户户都会买上几袋口罩放在家中以备不时之需。

然而,又有谁能想到,如今随处可见的口罩在上世纪50年代可是名副其实的稀缺物。

由于生产力不行,一穷二白的新中国无力给每个病人都配备口罩,即使是大医院,基本上也只能保证医生们的供应。面对这样的窘境,毛主席不禁发出了:“你们是爱病人还是爱自己?”的质问。

王鹤滨是毛主席的保健医生,他负责毛主席以及大部分中央领导人的身体保健。在某一天的下午,王鹤滨依照惯例来到毛主席的寝室了解他的健康状况。

由于前一夜通宵达旦的工作,此时的毛主席还没有起床。只见他上身倚靠在床头的金属栏杆上,颈背部垫了一个软枕头,半卧着。他穿着一件打满补丁的毛巾布睡衣,下半身还伸在被窝里头。

王鹤滨坐到毛主席床边的靠背椅上,开始检查他的身体情况,当完成最后一个步骤,正要转身离去时,毛主席突然把头转了过来。

他说道:“你们医生看病人时,戴着大口罩,是为了爱护病人还是爱护自己?我看是怕病人把疾病传染给你们,对吧?不然为什么住在病房里的病人,不都给戴上口罩哩?”

说罢,毛主席用审视的目光看着王鹤滨,这严厉的眼神和发自灵魂的拷问令王鹤滨一时语塞。他没有回答这个问题,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一直被这个问题困扰着。

其实毛主席对于口罩问题的担忧,这并不是第一次了。

有一次,毛主席在视察长江时,参观黄石市钢铁厂。在高温的熔炉间里,弥漫着刺鼻的硫磺味,这里的矿物粉尘和粉尘气溶胶是严重影响身体健康的。

随行的医生王鹤滨为了保护毛主席的身体,随即从手提包中拿出一个洁白的口罩偷偷递向毛主席。但是回应王鹤滨的是毛主席锐利的目光和他明显拒绝的手势。

为什么毛主席不愿意在这明显危害身体的环境中佩戴口罩呢?王鹤滨环顾四周,很快就明白了毛主席的想法。

这里的所有人都没有佩戴口罩,那些为了新中国的建设而日以继夜工作的工人,别说口罩了,他们甚至连一条遮脸的毛巾都没有。可是他们又是离熔炉最近的人,粉尘和毒气无时无刻不在侵害他们的身体。

毛主席这是不愿意与工作在一线的工人们分开,如果他戴上这一个口罩,这口罩就像是长城一般将他和工人们分隔了开来。如果当时的每一个工人都能得到完善的防护,毛主席又怎么会拒绝戴上这一个口罩呢?

无论是病人们的口罩问题还是工人们的口罩问题,都是来源于同样的两个字——“落后”。

在那个落后的年代,有一套完善的医疗防护设备是多么的困难。伟大的白求恩医生就是由于防护设备不完善,而在给病人做手术时划破了手,最终因感染病菌而不幸逝世。

医生作为与病毒作战的战士,他们的防护自然是重中之重。如果医生不戴口罩,他们极有可能被病人的疾病传染。

建国初期,由于我国的生产力非常落后,为数不多的口罩只能提供给医生。不管是在视察钢铁厂时不愿戴口罩,还是发出爱病人还是爱自己的质问,毛主席这些举动的背后,更多的是对落后现状的无奈。同样,他也满怀着对现代化医疗建设的期许!

毛主席及中央领导人们刚搬进中南海时,就遇上过传染病的事件。当时招待科有一位年轻的同志,名叫乔海深。因为他工作勤奋认真,颇受毛主席喜爱,却最终因为感染了流行性脑炎而去世。毛主席对此非常痛惜,于是他做出了“清污中南海”的重要指示。

毛主席发布这一重大政策是着眼于人民群众的,如果中央的首长们的健康都无法得到保障,又怎么去指挥发动群众们的医疗工作呢?

中央办公厅行政处的伍云甫处长在分派任务时就语重心长地说:“传染性大脑炎不能再发生,如果发生在首长的身上,那损失就更大了,带着病菌的蚊虫,谁知道它会去咬哪一位呢?所以不管是首长、是战士、还是职工,都不能发生这种疾病。这防疫灭蚊的工作要抓紧,一般职工的健康也要管。”

毛主席指示党政及卫生工作人员大搞卫生有着深远的意义,是把眼光投向了全民健康,这就是全民保健的雏形。

长期以来,学习临床的医务人员都把工作重心放在提升治疗技术上,而忽视了人民的日常保健。唯有把人民的健康放在心上,把医疗对象放在人民群众身上、广大的劳动人民身上,才能真正做到强民强国。

如今,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全民保健的政策已经基本落实,广大的中国人民再也不需要为没有口罩而发愁了。

工作在一线的工人们也有了相应的防护服,再也不用担心因为工作环境的原因而影响身体健康。这都是毛主席当年提出的全民保健思想的功劳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