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膜性肾病?医生说:它不是“膜破了”,而是免疫错了!
“医生,我的肾是不是‘膜破了’才叫膜性肾病?”
这句话,很多刚做了肾穿刺活检的患者常常这么问。其实膜性肾病不是“膜坏了”,而是“免疫系统认错了自己人”。
它是一种免疫性肾病,是成年人中最常见的肾病综合征类型之一。
膜性肾病是成人中最常见的病理类型
最主要的表现是:尿蛋白很多(可达几克/天)+水肿明显,但很多人肾功能初期还正常。
二、膜性肾病的“罪魁祸首”是免疫复合物膜性肾病的核心机制是:抗体+抗原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外侧的基底膜上,就像一层“胶水”黏在肾的过滤网,破坏滤过屏障,导致蛋白大量漏尿。
其中,PLA2R抗体是目前最常见的致病“元凶”,其他还有THSD7A等抗原。
膜性肾病分为两种:
原发性膜性肾病(80%,自身免疫导致)
继发性膜性肾病(20%,由肿瘤、感染、药物、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引起)
早期表现为双下肢浮肿
三、研究证据:抗体检测+肾穿刺,是诊断“黄金搭档”最新研究发现:
膜性肾病是成年人中最常见的肾病综合征原因之一,占比约20%~30%(Herrmann et al., 2012);
约70%原发性膜性肾病患者可检测到PLA2R抗体,高滴度抗体与病情活动和预后密切相关(Hua et al., 2023);
多项指南建议:轻症可观察,重度蛋白尿或肾功能下降者,需早期使用免疫抑制剂干预(Lai et al., 2015)。
一句话总结:膜性肾病不是“膜裂了”,而是免疫系统“攻击错了目标”!
四、发现蛋白尿+水肿,一定要排查膜性肾病!✅ 以下是医生建议的处理思路:
1. 检查这些指标:
尿蛋白定量(≥3.5g/天提示肾病综合征)
白蛋白、胆固醇、电解质
PLA2R抗体、肾功能、肾穿刺(确诊关键)
2. 区分“原发性vs继发性”:医生会排查肿瘤、乙肝、红斑狼疮、药物史等
3. 根据风险分层治疗:
低风险:轻度蛋白尿、无肾功能异常 → 支持治疗+观察
中高风险:蛋白尿持续、肾功能下降 → 联合使用激素+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他克莫司、利妥昔单抗等)
4. 治疗目标:
降低蛋白尿
延缓肾功能恶化
尽可能达到“免疫学缓解+临床缓解”
五、结语:不是所有蛋白尿都是“肾炎”,但膜性肾病不能耽误膜性肾病发病隐匿、初期肾功能正常,但若不重视控制,有1/3的患者可能进展为肾衰竭。
作为医生,我想提醒你:发现蛋白尿,请认真对待!不是“尿点泡沫”,而是“肾的求救信号”。
欢迎留言你是否做过PLA2R抗体检查,我来帮你读懂这份化验单!
参考文献:(Herrmann et al., 2012) – Membranous nephropathy: the start of a paradigm shift
(Hua et al., 2023) – Mechanistic insights and therapeutic perspectives in membranous nephropathy
(Lai et al., 2015) – Review on the pathogenesis,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