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尘埃——月亮是中国人的,那太阳呢?
原创 南瓜
“月亮是中国人的”,古代诗人最偏爱月亮。
仅《全唐诗》,四万八千九百多首诗中,写到月亮的就有5377首。
没有微信的时代,
有人用月亮相爱,杜甫有诗“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有人用月亮思念,苏轼有词“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有人什么大风大浪没见过,却把生命最脆弱的每个瞬间都留给了月亮,“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傲然自得,旁若无人。因醉入水中捉月而死”。
对月,观月,问月,恨月...
月亮是可以直视的,月亮是有变化的。所以抬头望月,可以感觉时间的流逝和自然的更替。
那么,他们写太阳吗?
白日不是日正当午,更多是黄昏太阳
如果李克勤生在古代,《红日》应该会改名“白日”。诗文中,古人修饰“日”的色彩,除白以外是很少的。像南北朝以前,只有一例“朱日”——
朱日光素冰,黄花映白雪。折梅待佳人,共迎阳春月。(《子夜四时歌十六首·其三》萧衍)
这个“朱日”只是为了避开后一句中“白雪”的“白”,不然这个在冰上闪耀的太阳,也可以写成“白日光素冰”。

古人用银钩、玉兔、霜盘、素蟾、冰轮说月亮,太阳呢?白驹、金虎、赤乌、炎精、织乌、赵盾、羲曜、曜灵、三足乌、丹砂毂、老爷儿...(图/马王堆T型帛画局部)
月亮用白、银、素、玉、霜这类词形容很好理解,但太阳怎么就“白日”了呢?吉川幸次郎博士在《续人间诗话》中注解:中午明亮闪耀的太阳。在物理上当然没毛病,但就诗文来看,他只说对了一半。
数据不骗人,从汉到晋,“白日”指代中午太阳的诗歌只有1首,表示黄昏太阳的却有20首。拿我们最熟悉的李白来说,在他49首白日诗中,只有3首指中午的太阳,而讲黄昏太阳的有10首之多。
黄河走东溟,白日落西海。逝川与流光,飘忽不相待。春容舍我去,秋发已衰改。人生非寒松,年貌岂长在。吾当乘云螭,吸景驻光彩。(《古风五十九首·其十一》李白)
夕阳西沉,黄河东流,少年易老,时光易逝,很电影的画面。李安有经验之谈,“旭日东升和夕阳西沉的画面难分轩轾,所以我们用太阳安息的刹那来替代晨曦微露”。正如陶渊明所写:“白日沦西河,素月出东岭。 遥遥万里晖,荡荡空中景”(《杂诗十二首·其二》)。
白日的反义词不是黑夜,而是末日
诗人们当然不是色盲,“白日”当然也不是白色的太阳。起初,“白日”是说太阳之明亮,是“白”+“日”;但没过多久,楚辞时代,“白”的意思就弱化,“白日”就是“日”,是生命,壮丽的生命。《诗经·小雅》说:“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所以它的反义词叫“末日”。

在中国传统水墨画中,太阳似乎并不重要,但很早就有对光的描述与运用。东晋顾恺之说:“山有面则北向有影”。清代龚贤的《龚半千课图画稿》中又说:“阳者日光照临处,山背石面也。”(图/[五代南唐]董源《寒林重汀图》)
带着这样的理解,再看我们最熟悉的白日: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鹳雀楼》王之涣)
诗人说的只是亮闪闪的太阳顺着山落下了吗?还可以有进阶解释。中国人的“依”不只是指靠上去,还可以是《诗经》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依”,依依不舍。那山呢?是屏障、边界。顺着山落下去,落到了哪儿呢?我们永远也抓不到的另一边。而“尽”,是彻底的结束。“白日依山尽”,不是说明天又升起来,而是这个太阳永远不会回来了。
于是诗人紧接着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他想要抓住时间,又抓不住。

电影中的太阳也总是与生命、理想、光明等主题联系在一起。(图/李安导演《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最会对仗的杜甫,拿什么和白日对呢?青春。有诗为证:
长生木瓢示真率,更调鞍马狂欢赏。青春波浪芙蓉园,白日雷霆夹城仗。(节选《乐游园歌》杜甫)
又如他人生第一首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
“白日放歌”“青春作伴”,安史之乱终于结束,处处洋溢着喜气。尤其结尾两句“即从”“便下”节奏之快,让人误以为杜甫不是乘车、坐船,完全像是在坐飞机、火箭,何等开心呀。
后羿射的不是太阳,是诸侯
谈及太阳传说,怎么都绕不开后羿射日。然而“后羿”并非一个人,而是一个官职称呼。在甲骨文中,“后”是“司”字的反写,读音和意思相同,指子承父业、从事某职业。而“羿”则是善射的意思,二者合起来就是世袭的射师。
那他为何要射日?《淮南子》记载:天有十日,民不聊生,派出后羿,射下九日。现在看,很荒谬,但《山海经》中记载了一句话,揭开后羿所射之物究竟是什么:“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根据甲骨文记载,帝俊的真实身份是“高祖夋”,那他射的并非太阳,而是帝俊十个用天干取名的儿子。

扶桑木算是《山海经》中最引人注目的一种神树,上至天,下至冥,联络三界。相传,十个太阳金乌分别住在扶桑木的十根树枝之上,住在最上面的那棵枝丫上的金乌,就是我们平日所见的太阳。(图/三星堆青铜神树)
“帝俊赐羿彤弓素缯,以扶下国,羿是始去恤下地之百艰。”然而这十个儿子仗着父母的威望,在各自封地里横征暴敛,民不聊生,甚至威胁到帝俊的地位。这才派后羿将这些儿子解决掉。
屈原也想做太阳神
屈原是第一位热情讴歌太阳光明的诗人。最知名的莫过于《九歌·东君》,记述了太阳神东君的一天。
“暾(tūn)将出兮东方,照吾槛兮扶桑,抚余马兮安驱,夜皎皎兮既明”,开篇是一幅日出东方图。古人认为太阳住在东方神木扶桑之上。所以东君早上从扶桑木上眺望四周,准备出行。
“驾龙辀(zhōu)兮乘雷,载云旗兮委蛇”,这是东君出行图,雷声滚滚、云彩奕奕。传说,东升西落的太阳是由六条神龙拉着神车,每天从东到西。所以李白诗《蜀道难》有“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形容蜀山之高顶着天,就连太阳神的龙车到了这里也得绕路。
在屈原的脑海里,以龙为驾,就是身份和气节的象征。所以,他在《离骚》中写道:“为余驾飞龙兮,杂瑶象以为车。”要离开,也要像东君一样驾着飞龙拉的车,风风光光的。
紧接着是,热闹的“群神迎日”的热闹场面,威仪显赫。这时候迎来了一个小高潮——不知从何方出现了入侵的凶暴豺狼,幸好东君在此,“举长矢兮射天狼”。众神为之庆功,“援北斗兮酌桂浆”。不过此时天色已晚,东君又急匆匆架起神车,赶往东方。

屈原《九歌》十一篇,原本都是沅湘流域人民祭祀时唱给神听的。其中,《东皇太一》祭祀上帝,《云中君》祭祀云神,《大司命》祭祀生命之神,《少司命》祭祀生育之神,《东君》祭祀太阳神,这些是天神。《湘君》和《湘夫人》祭祀湘水之神,《河伯》祭祀黄河之神,《山鬼》祭祀巫山神女,这些是地祇。《国殇》祭祀阵亡将士,这是人鬼。至于《礼魂》是送神曲。(图/张大千《临赵孟頫书画册》)
其实,端午是为东君设立,自古就有。有北朝魏收《五日》为证:“因想苍梧郡,兹日祀东君。”如今,我们在这一天祭屈原、赛龙舟。屈原生前也不曾想到,他生前驾龙的愿望,他喜欢的东君,居然在死后和他绑在了一起。
中国和古希腊的太阳神都驾车、杀狼
有趣的是,万里之外的古希腊,诗人米姆奈尔摩斯也有一首《太阳神赞歌》,与屈原的东君惊人的相似:
赫利俄斯每日真够辛劳,玫瑰色曙光刚离环河,升上苍穹,他就架起马车,不停驰骋,奔赴长空。黄昏时,火神制造的工具——那宝贵的带翼金弯船,载他飞过可爱的浪花,他在水波之上舒适安睡,从西航行到焦面人国土,轻车快马又在那儿等待曙光。
最初希腊神话中的太阳神不是阿波罗,而是赫利俄斯(Helios),现在在很多名词中还能看到他。比如在阳光光谱中发现的氦(helium)的词根就来源于它;日心说(heliocentric theory)、近日点(perihelion)、日球层(heliosphere)...也都能看到这位赫利俄斯的神力。
只是在后来的神话中,宙斯之子光明神阿波罗逐渐被混同为太阳神。美国宇航局的登月工程就命名为“阿波罗计划”,因为阿波罗是月神阿尔忒弥斯的哥哥,哥哥拜访妹妹,也就是太阳拜访月亮了。
有意思的是,阿波罗也是负责保护畜群和牛群的神,他有个称号是吕开俄斯,意思是“杀狼之神”——要保护牲畜,狼自然是牧民要防范的大敌。这跟《楚辞》太阳神“东君射天狼”的情节简直是如出一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