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又扒出四位大小姐,两位姓氏很特殊,还有一位文笔遭吐槽
绝大多数医学生从来都不知道人生可以过得如此“顺利”。有人通过“4 + 4”培养项目,从国外连国内三本院校都算不上的学校直接转到国内最顶尖的医学院,并且在4年时间内就迅速拿下了博士学位,而且毕业之后能就业的科目可以由他自己任选,想去胸外科、想去泌尿外科,全都有认识的教授老师能帮忙打点关系。
而国内的学生经历的往往是“5 + 3 + 3”学制,有的时候甚至还需要再加一个三年学制,毕业出来之后依旧是一穷二白的状态,一切又要重新开始,这谈何容易啊。

并且最蹊跷的是,如果一个医学项目非常厉害,相信国内不少有资源的家长肯定会知道这件事的。然而如今,即便这些家长知道,也是极少数的情况,甚至连张雪峰这样的老师都不愿意出来讲一讲,这就说明它本身就不是为普通学生准备的。
有一个从哥伦比亚大学毕业的学生,分数将近满分,可是申请协和医学院的这个项目时仍然被拒了,从中便能看出一些端倪。

而且这个“4 + 4”名单真是越扒越有料,最近大家又发现,除了董小姐之外,其实还有4位大小姐的情况值得扒一扒。比如有两位女同学都姓邱,一个来自2024年冬季试点班,一个来自2026年冬季试点班。
她们这个姓氏恰好跟董小姐事件中的导师的姓氏一模一样,大家怀疑其中是不是存在近亲繁殖的关系。看来在医学这个领域,正如别人所说,如果你是“三无”学生,这一路确实不好走。

很神奇的是,虽说现在家长给学生起名一般都比较大胆了。但这个培养项目中的很多同学名字不仅好听,姓氏也很特殊、很特别,应该是来自既有背景又很有学识的大家族。
就像有一位姓盛的同学,是以文艺特长生身份直接进入上海交大附中读书的,后来又进入了复旦管理学院,确实很了不起,这样的跨界与董小姐横跨好几个医学专科领域相比,似乎只有过之而无不及。

道理我们都懂,来自优秀大家庭的学生一般会更优秀,享受到的资源以及遗传自父母的智商都有所不同。不过其中有一位姓韩的同学,她曾经的一篇作文被大家拿出来品鉴了一番,不少人对此抱有不敢恭维的态度。
有人说如果高考作文满分是50分,那些能拿到40多分的高中生写作文的能力也已经比这位韩小姐强很多了。但问题在于,韩小姐很可能没有参加过国内普通的高考模式,一路上走的多是推优、保送途径,所以没经历过应试教育的洗涤,头脑或许还更“纯净”些。

虽说论文或者文案方面的能力并非衡量一个医学生的关键,但作为医生,如果连专业知识点都不掌握就太离谱了,这也是大家关注的一个焦点。我们可以承认人家在某些方面确实是望尘莫及的。
但还是希望学校在选拔他们的时候也能着重考查一下他们的学习能力。这一点不仅是普通人能够比拼的方面,优秀的学生在享受捷径的同时,更应该向大家展现出他们确实是值得拥有这些优势的。

这么一看,像董小姐这样所谓“优秀”的情况,如此“天才”般的事迹也就不足为奇了。也但愿真的如项目初衷所说,大家都是天才级别的学生,那倒也刚好契合了这个“4 + 4”医学培养项目的初衷,那就是挑选出各行各业的奇才,使其转行到医学领域,重点是要为更多普通人造福。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