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没机会了!日本难得硬气一回,石破茂开始对美说“不”
近日,日本首相石破茂在富士电视网的专访中,用一句“绝对无法接受”的强硬表态,将日美关税谈判的博弈推向高潮。
这位曾以“亚洲版北约”构想示好华盛顿的政坛老将,面对特朗普政府的“对等关税”大棒,却选择以国家利益为盾牌正面硬刚,甚至不惜亮出“美债核武”底牌。
这场较量不仅撕开了美日“塑料盟友”的假面,更意外推动日本向中国释放合作信号——当华盛顿试图用关税打造“经济铁幕”时,东亚地缘格局的裂变已悄然加速。
汽车关税:日本经济的生死线这场风暴的导火索,是特朗普政府于2025年4月2日对日本汽车、钢铁和铝产品加征的25%“对等关税”。
这一刀精准刺中了日本经济的“大动脉”:汽车及零部件占日本对美出口总额的37%,直接关联国内540万就业岗位。
美国商务部数据显示,若关税落地,日本车企每年将多承担120亿美元成本,相当于丰田全年利润的1.5倍。
石破茂的“绝对不妥协”绝非政治作秀——他在5月2日直言:“削减贸易赤字的手段存在,但绝不能以牺牲日本就业为代价。”
谈判桌上的较量更显剑拔弩张。在4月16日的首轮谈判中,美方不仅拒绝取消关税,反而要求日本承担驻日美军400%的军费增量,并限制对华半导体出口。
这种“既要日本钱袋子,又要断中国生意”的贪婪姿态,彻底激怒东京政界,《日本经济新闻》披露,石破茂在内部会议上斥责美方提案是“殖民条约”。
当5月2日第二轮谈判再度破裂时,日本经济再生大臣赤泽亮正直接在华盛顿向美国财长贝森特撂下狠话:“必须重新考虑歧视性关税!”
美债:沉默70年的“金融核按钮”石破茂政府真正的杀手锏,藏在日本央行金库深处——1.1万亿美元的美债持仓。这个曾被日本视为“不能触碰的禁忌”,在5月1日被财务大臣加藤胜信首次公开提及:“美债当然是谈判筹码之一。”
此言一出,全球金融市场瞬间震颤:日本只需抛售10%的美债,就足以让10年期美债收益率突破5%,导致美国联邦政府年利息支出暴增1800亿美元,更致命的是其示范效应——若中国、沙特等紧随其后减持,美债市场恐陷入“死亡螺旋”。
日本的反击不止于口头威胁,4月30日,日本央行突然将外汇储备中的美债占比从63%降至58%,同时增持黄金和欧元资产。
这种“温水煮青蛙”式的操作,既避免引发市场恐慌,又为后续博弈预留空间。西太平洋银行分析师称:“东京现在手握的不是枪,而是装满子弹的弹匣。”
转向东方:意外催生的中日合作耐人寻味的是,在美日关系剑拔弩张之际,石破茂政府却对中国释放出微妙信号。2024年11月,石破茂在国会施政演说中明确表示:“将基于全面推进日中战略互惠关系,构建建设性、稳定的日中关系。”
这种政策转向在关税博弈中愈发清晰——当美国施压日本加入“对华科技封锁”时,东京始终拒绝牺牲自身利益。彭博社披露,日本半导体企业正通过第三方渠道向中国出口光刻胶,交易额较2023年增长47%。
这种“政冷经热”的态势,在汽车产业链体现得尤为明显。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的日本供应商占比已达32%,而宁德时代与松下合作的固态电池项目,更被视作中日新能源合作的标杆。
石破茂的算盘很清晰:与其被美国关税掐住咽喉,不如借中国市场消化产能。日本贸易振兴机构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日本对华汽车零部件出口同比增长18%,创历史新高。
特朗普的“战略败笔”这场博弈的终局,正在颠覆华盛顿的霸权逻辑。当特朗普以为能用关税迫使日本就范时,却亲手将盟友推向“去美国化”道路!
日本启动“China+1”计划,将15%汽车产能转移东南亚;与欧盟签署关键矿产协议;甚至计划在非洲建设汽车组装厂,这些举措与加藤的“美债威胁”形成战略共振,让美国陷入“顾此失彼”的困局。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美国车企反成关税最大受害者。通用汽车因日本零部件断供,被迫关停俄亥俄州工厂3条生产线;福特皮卡因缺乏日本高强度钢板,交货周期延长至6个月,特斯拉CEO马斯克在财报会上哀叹:“没有日本供应商,我们的柏林工厂就是废铁!”
石破茂的强硬,实则是给单边霸权敲响丧钟,当日本敢于用美债反击、用中国市场破局,说明“美国优先”的霸凌剧本已然失效。
这场博弈留给世界的启示,或许正如《金融时报》所评:“21世纪的同盟关系,不再是主从依附,而是利益与尊严的平等交换。”
而特朗普的关税大棒,终将自己砸成历史笑柄,对此你们是怎么看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