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手机能拍好时政新闻?

推荐 05-07 阅读:6 评论:0
文 | 胡炜(新京报传媒研究院)

时政新闻,往往带给公众严肃、严谨、周期长、制作复杂的印象。 随着新媒体发展,小屏时代到来,媒体发挥移动端优势,从“笨重设备”到“一人团队”,只用手机,也可以将时政新闻做得有料也有趣、出彩又出圈。

01

央视徐德智的移动端报道探索 在新闻行业向移动端转型过程中,央视记者徐德智堪称实践典范。 作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驻纽约记者,徐德智现主要负责联合国相关新闻工作,之前曾担任央视驻大马士革站记者,完整报道了叙利亚危机。

在不同新闻现场,无论是战火纷飞的叙利亚还是风云变幻的联合国,徐德智利用移动端多线作战,仅凭一部手机就可以完成出镜、拍摄、导播、卫星传输全流程,甚至在轰炸中进行实时直播,实现了“一人即一支队伍”的移动端全链条报道。

徐德智曾表示,报道新闻,其实是有很多不同方法的,在叙利亚更多采取实地探访;在联合国,则以问答式采访为主。

“飞飞送命题”系列短视频,是徐德智打造的国际政治议题讨论与互动内容,以犀利提问、深度追问和直面争议的方式探讨联合国事务及全球热点事件等国际政治议题,证明硬核内容与轻量化传播可以共存。

02

中国日报“小彭VLOG ” “小彭VLOG”是由中国日报新媒体中心推出的新闻栏目,以手机VLOG这种新颖的形式呈现时政新闻,通过记者彭译萱的个人视角和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复杂的时政议题转化为生动有趣的内容,在时政新闻报道中脱颖而出。 对于在时政外交等重大场合做报道,彭译萱表示“希望解构严肃的包装,抓住‘人’的内核,用自然、松弛的方式传递观点和情感”。在报道中,记者彭译萱 手持拍摄设备,边走边说,带领观众“亲临”新闻现场,从独特视角展示新闻事件全貌。

在内容创作上,“小彭VLOG”摒弃传统时政新闻严肃刻板的语言风格,采用口语化、接地气的表述,增强了内容的吸引力和趣味性。在解读国际热点事件时,记者以讲故事的方式将复杂的国际政治关系娓娓道来;在报道国际会议时,会加入自己在会议现场的所见所闻,分享参会人员的趣闻轶事,将严肃的时政内容与轻松的生活场景相结合,让观众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对于 手机在重要时政报道中的作用,彭译萱直言“重有重的价值,轻有轻的意义。从前,设备限制了我们;但如今,手机也能记录重大时刻”。

03

新京报小屏传播探索 为适应新的媒体生态,在时政新闻报道方面,新京报也积极进行创新探索,逐步开拓出以手机为主的新媒体传播方式,生产更多轻量化、可视化的产品。

在两会等重大时政事件发生时,新京报记者可以通过一部手机,用简短精练的现场视频、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实时报道,让观众第一时间获取信息,感受现场氛围,打破了传统时政新闻严肃、刻板的风格,拉近了与受众的距离。

在报道中,还会注重视频的视觉效果和剪辑节奏,通过生动的画面和紧凑的叙事,对复杂的时政信息进行可视化呈现,穿插丰富的画面元素,如地图标注、动画演示等,提升了新闻的观赏性。

在传播渠道上,积极布局全媒体平台,除了在官方网站和客户端发布外,还可以入驻抖音、快手、微博等社交媒体平台,形成全媒体传播矩阵。在重大时政事件报道中,根据不同平台的用户特点和传播规律,对内容进行针对性的优化和发布,形成传播合力,实现内容的广泛覆盖和快速传播,有效拓展时政新闻的受众范围。

以上这些媒体和栏目的创新实践经验表明,一部手机也可以做好时政新闻。只要紧跟时代步伐,以受众为中心,不断创新和融合,传统媒体也可以在新媒体时代保持竞争力,有效拓展传播渠道和受众范围,在信息传播和舆论引导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校对 | 张彦君

主编推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