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未来在一带一路中应多考虑巴基斯坦、孟加拉的投入比重

财经 05-11 阅读:35 评论:0

先说孟加拉国,人口数量1.71亿人,是世界最大的成衣出口国;也是黄麻的世界最大出口国;产量占到了世界的25%;但是产业结构比较单一,基础建设薄弱。

巴铁,棉纺织业占到了工业总量的36%,但是整体工业水平比较低;2.48亿人。

两国有一个最大的优势就是“孟加拉国的轻壮人口比例,达到了68.2%;巴铁是63.4%

我们的一些企业,很容易受到西方的一些金融机构啊,还是投资风向啊的引导;都认为印度是多好多好的投资的地方。

实际,欧美去印度,主要原因在于印度说英语罢了。那对于中国企业来说,说英语还是说别的国家语言,和我们关系大吗?

中国企业的投资,不能老被西方牵着鼻子走。认为印度人工便宜是吗?潜在市场大是吗?

而巴铁和孟加拉的人口加起来,将三分之一的市场规模,这为什么中国企业却鲜有介入那?搬迁产能,应该向友好国家倾斜;落后产能的转移也是大学问。转移好了,可得三十年太平。

这两个国家,都是异常友好的国家,尤其是巴基斯坦;那是纯哥们儿式的国家,中国人在巴基斯坦享受的待遇,用贵宾两字来形容,也不为过。

为什么我们的企业的战略规划,却总把它们遗忘了那?这显然是不对的。

。。。。。。

并且,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同属于穆斯林世界的南亚分布;实际和全球穆斯林有紧密的联系。

德黑兰的全球穆斯林网站2025年的报告,全球穆斯林人数超过20亿6770万人;占全世界人口总数的24%

这是个大生意;尤其,巴基斯坦的位置十分独特,是波斯湾的前海。做阿拉伯富人生意这里的条件得天独厚。所以在产能转移中,将落后产能和基建向巴铁孟加拉等国转移,很有必要。

没有必要在和中国有领土领海纠纷上的国家,如印度和越南做太多纠缠。企业家,也的懂政治。最起码,这样能够保护自己的企业和利益。毕竟在友好国家投资,风险是小的。

看国内很多去越南投资的,过去有反华行为,分分钟砸厂烧店的;印度的对华外资准入的限制,政策法规的不透明(立法模糊,诉讼低效,刑罚严苛,造成的高标准立法,普遍性违法,选择性执法),多变;单边保护主义较为严重(强迫外国企业协助构建与强化产业链和供应链);税收负责多变(所得税,销售税,消费税,关税种种,税率高)

实际所谓的印度的崛起论,不过是从西方口中宣传的青年人口较多发展出来的。实际,巴基斯坦和孟加拉等,丝毫不逊色印度的发展潜力。尤其是低廉的人工成本,比印度更有竞争力。

。。。。。。

人类到全面AI化工业时代,还有40年左右的光景。这个时候,尽可能的保证一定的制造能力,尤其是发展高端制造能力;在AI制造能力中,仍然占有绝对的份额,是中国制造的使命。

但长期来看,AI解放了大量的人口,这些人口必然向服务业转型。一部分落后产能的淘汰,不是不需要了,而是没那么大的需要了。

这部分产能,转移给谁好那?

那显然转移给友好国家,是最好的选择。实际我们之前的转移,就是很随意的商业行为,企业说了算;而企业那又被西方的观念带跑偏了。

落后产能也是块宝。中国的发展经验表明,全面工业化,可以从捡破烂开始。想想中国的改革开放四十年初,不也是给西方捡破烂一点点捡出来的吗?

捡破烂不丢人,落后才丢人;贫穷才丢人。将落后产能转移到巴铁和孟加拉。形成跨国更稳固的产业链,供应链,这比特朗普的关税嘴炮强一万倍吧?

。。。。。。

中国是谋略的大国,这种跨国转移落后产能,应该有所规划,未雨绸缪。

巴铁和孟加拉的全面初级工业化,对于中国来说,会是个巨大的福音。中国在亚洲,就多了两个富裕且现代化的好兄弟。不结盟,但是我们要有好兄弟。毕竟亚洲是一个大家庭。大家庭里,好的兄弟关系,是家庭关系的常态。

。。。。。。

再聊聊房地产和股市。

中国当前面临发展的瓶颈在于房地产已经到了退潮期;而股市的新发展潮期并没有完全显现的这么一个特定时期。

房地产资本向证券市场转移,是大势所趋。有人说什么房地产不涨,股市不能涨;这些话就像当年说砸烂大锅饭全民去要饭一样的肯定。

但事实那?

中国房地产每年新建成的规模58.9884亿立方米;存量住宅面积335.5亿立方米。全国平均人均居住面积48平方米;城市人均居住面积41平方米。世界人均是38.6平方米。

除非地广人稀的澳大利亚90.3人均,加拿大63.9,我们比德国的46平方米和法国的40平方米;都要高了。

当然一线大城市,仍然有一点空间,比如深圳,人均是21平方米;上海人均37平方米;北京是32.39平方米;广州36平方米;杭州就到了44平方米。从杭州之后的各地市,实际人均面积,都基本保持在全国平均和城市平均水平之上。

实际,除北上广之外,其它的各个城市和地方,都不缺房或者说房地产极度饱和。

所以取消预售房,尤其是长期预售房,很有必要。因为长期预售房的风险太大了;烂尾和不能保证交付的概率太大了。

房地产的供应量,已经,怎么说那?不是持续发展困难,而是看不到发展的未来了。

并且一个行业的半衰期,是个缓降的过程。所以剥离金融资产属性,是必须的。这不是谁反对不反对的;而是不剥离,金融尤其是银行体系,要出大问题的。

1、取消长期预售房。给银行和金融机构减轻风险。

2、收购的不是城市住房。而是农村住房。尤其是西部和东北的住房;很便宜的这种;荒村、荒镇;收购这些住房,然后改造成耕地和林地。退房还林,退房还地。减少国内住宅总面积。(西部,东北、北部的很多荒村和荒镇,已经没有人烟只留房屋了;而这些房屋没有任何的买卖价值,属于沉没资产;激活沉没资产,非常有利于加快和高质量城镇化建设)

3、果断剥离房地产炒作金融属性;将资本引导至股市、债市。这是一场注定的资本大迁徙;不迁徙我们的房地产就爆了;甚至导致经济危机。

剥离的好,配合高质量发展,经济将是一场巨大的跃升。

中国的这场改革,应该果断开始,而我们的次序经过实验后,实际是错误的。买城市的高价房,用于出租,实际,并不能产生支撑效应。而当前应该果断尝试,收购西部,北部,东北部的荒废房屋;用于支持民众进入城市生活的资金基础;这点非常关键。(西部,东北、北部的很多荒村和荒镇,已经没有人烟只留房屋了;而这些房屋没有任何的买卖价值,属于沉没资产;激活沉没资产,非常有利于加快和高质量城镇化建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