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加爵逃亡途中坐在海边思索的那个问题,至今无人解答

军事 05-09 阅读:8 评论:0

马加爵这个名字,估计很多人听过,尤其是在2004年那会儿,全国上下都炸开了锅。一个大学生,因为跟室友吵了几句嘴,竟然动手杀了四个人,然后就跑了。他逃亡的路上,有一幕特别让人印象深刻,就是在海南三亚的海边,他一个人坐着,盯着海面发呆。据说他在那会儿想了个问题,但到底是啥问题,到现在也没人能给个准信儿。这事儿为啥会变成个谜?

马加爵,1981年5月4日生在广西宾阳县宾州镇马二村。家里挺普通的,爹妈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靠种地养活一家子。他是老大,下面还有个弟弟和妹妹。小时候,马加爵挺机灵的,学习成绩在村里算拔尖,属于那种大人嘴里常念叨的“别人家孩子”。他爸妈对他期望特别高,觉得这孩子能靠读书出人头地,改变家里穷苦的日子。

他从小就不怎么爱说话,性格有点内向,喜欢一个人待着看书,尤其对数学和物理感兴趣。村里的老师都夸他脑子好使,学啥都快。1997年,他考上了宾阳中学,这可是县里数一数二的高中,能进去不容易。马加爵没让人失望,成绩一直排在前头,还拿过全国物理竞赛的二等奖。那张奖状他藏得严实,后来被爸妈翻出来才知道,家里人都挺骄傲的。

不过,到了高二那年,他有点不对劲了。1999年,他突然变得更沉默了,眼神也不太对。有一天,他莫名其妙离校,带着把刀跑到了贵港,结果被警察抓了。学校和家里把他弄回来后,他啥也没多说,就闷头读书,成绩又上去了。这事儿虽然没闹大,但回头想想,可能他心里早就埋了点啥。

2000年,马加爵高考考了697分,直接上了云南大学生物技术专业。这分数在当时很牛,超了录取线一大截,比广西重点线还高50多分。村里人敲锣打鼓地庆祝,爸妈觉得这回家里真要翻身了。临走前,家里东拼西凑了6000块给他交学费,姐姐每个月从柳州寄100块当生活费。他带着这些钱和一家人的希望去了昆明。

到了大学,马加爵过得挺低调的。不爱凑热闹,成绩不算顶尖但也不差,跟室友关系一般,平时没啥大矛盾。他宿舍墙上贴了个“忍”字,还抄了首讲宽容的诗,可能是给自己提个醒。他没啥闲钱,学费和生活费压得他喘不过气,偶尔在食堂洗盘子或者帮同学抄笔记赚点外快。家里条件不好,他也不常联系父母。2004年春节前,他最后一次打电话回家,说在昆明打工不回去过年,爸妈也没多问,就让他照顾好自己。

2004年2月13到15号,马加爵在云南大学宿舍干了件大事。他用石工锤杀了四个室友:邵瑞杰、杨开红、唐学李和龚博。事情的起因挺小的,就是打牌的时候,邵瑞杰说他作弊,言语上有点冲。马加爵本来就敏感,这话估计戳到了他的痛处。他下手后,把四具尸体塞进衣柜,用塑料袋和胶带封好,锁上柜门,然后收拾了几件衣服就跑了。

他逃亡的路线挺乱的,从昆明跑到了贵州,又回了广西,最后到了海南三亚。一路上,他过得特别惨,睡过山洞,捡过路边摊扔掉的剩饭,还干过点零活糊口。2月17号,他在昆明火车站差点被铁路警察抓住,用的是假身份证,好歹上了去广州的火车。后来他一路南下,挑了三亚当落脚点,可能是觉得那儿够远,警察一时半会儿找不过来。

到了三亚,他买了套便宜的岛服,换下身上脏兮兮的衣服,想混在游客堆里不那么显眼。不过,他老被人看到在海边晃悠,一个人坐在沙滩上,盯着海面发呆。有人说他晚上沿着海岸线走,背影看着挺孤单。他没跟人搭过话,也没留下啥记录。逃亡的日子,他估计脑子里乱糟糟的,但具体在想啥,没人知道。

他跑了没多久,警方就铺开了大网。2月23号,他在三亚被抓了。当时他身上没多少钱,穿得破破烂烂,整个人看着特别憔悴。被抓后,他没怎么反抗,很快就交代了杀人经过。不过,他没提在海边的事儿,更别说他在那儿想啥了。

马加爵在三亚海边坐着的时候,脑子里到底在琢磨啥?这个问题到现在都没个确切的答案。外界猜了几个可能性,但都只是猜,没真凭实据。

第一个可能性,是他在想人生的意义。杀了四个人,他从一个有前途的大学生变成了全国通缉犯,前路没了,家人也跟着倒霉。他会不会问自己:“我活着还有啥用?我这辈子到底是为啥?”毕竟走到这一步,啥都毁了,换谁都得怀疑自己活着的价值。

第二个可能性,是他在反思自己的选择。杀了人之后,他会不会后悔那天没忍住?会不会想,如果当时咽下那口气,事情会不会不一样?他性格敏感又偏执,冲动之下干了大事,冷静下来后,会不会觉得后悔也晚了?

第三个可能性,是他在考虑怎么继续跑。他杀了人,全国警察都在找他,报纸上电视上全是他的通缉令。他在海边会不会盘算下一步去哪儿,怎么才能躲过追捕?三亚已经是南边尽头了,他可能在想还有没有别的路子。

这些猜想听着都有点道理,但没一个能坐实。马加爵没写日记,没跟人聊过心事,被抓后也没吐露半点。他在审讯里只说了杀人过程,对海边的事闭口不谈。所以,他在海边想的那个问题,就成了个解不开的谜。

为啥这个问题到现在都没答案?有几个原因值得琢磨。

第一,马加爵自己不说。他被抓后,态度挺配合的,杀人经过交代得清清楚楚,但一到海边的事,他就没声了。他可能觉得没必要提,也可能压根不想让人知道他内心的想法。他性格本来就内向,这种事憋在心里也不奇怪。

第二,这问题本身太复杂了。不管他在想人生意义、后悔还是逃跑计划,这些都不是简单的是非题,而是跟他的内心世界挂钩。一个人在那种绝境下的想法,可能连他自己都理不清,更别说让外人猜透了。

第三,社会关注点跑偏了。马加爵案子刚出来的时候,大家都盯着他杀了谁、怎么杀的,后来又关心他被判了啥。时间一长,人们对他在海边想啥就没那么上心了。媒体报道也一样,头版头条全是案件细节,没人深挖他逃亡时的心理。

第四,资料太少。当时的报道和警方的记录,主要集中在抓人和审判上,没人专门去研究他在海边的那段经历。他没留下只言片语,别人想分析也没啥抓手。心理学家后来倒是试着剖析他的性格,但没直接证据,分析也只能停在表面。

第五,时间冲淡了一切。2004年的事儿,距今快20年了。当年的轰动劲儿过去了,新一代人可能都没听说过马加爵。社会往前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也就慢慢淡了,没人愿意花大力气去解一个老谜团。

马加爵的故事挺让人唏嘘的。一个农村娃,靠着苦读上了大学,本来前途一片亮堂,结果因为一点小矛盾,把自己和别人的人生全毁了。他在海边想的那个问题,虽然没人能给出答案,但它就像个警钟,提醒我们有些东西比面子、比一口气重要得多。冲动一秒,后悔一辈子,这种教训太沉重了。希望以后少点这样的悲剧,多点冷静和宽容吧。这事儿没个结尾,但留下的思考,够咱们琢磨一阵子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