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授衔,志愿军军长回乡种地、不予授衔,朱德大怒:没他不行

历史 04-24 阅读:535 评论:0

1955年9月初的一天,身为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兼总干部管理部部长的罗荣桓起了个大早,便带着一份重要文件匆匆朝着中南海西楼赶去。

西楼位于怀仁堂南侧,1952年竣工后便一直作为中央领导人办公与居住的寓所。

而罗荣桓之所以要亲自到这里走一趟,是因为要呈交的这份文件极其重要,所以必须交由朱德总司令过目。

走进小院之后,罗荣桓便惊奇地发现,朱老总正在角落里收拾着那片不算太大的小菜园。

这也是朱老总在建国后的爱好之一,作为从革命年代走出来的老将,已经养成了吃苦耐劳的品性,便专门在墙角下的荒地里开辟出一块菜园,闲暇时光便翻地种菜、浇水施肥。

“朱老总……”

听到有人喊自己,朱德连忙回过身来,定睛一看来者是罗荣桓,赶忙擦了擦额头上的密汗,随后舀起一瓢水冲了冲手脚上的泥巴,才笑着迎了上去。

“雅怀(罗荣桓字雅怀),你可是个大忙人,部队里的政工事务都压在你的肩上,怎么有空来我这里来了?”

一边说着,朱老总随手摘下一个已经熟透了的油桃递过去。

而罗荣桓接过油桃后,只是在衣角上蹭了蹭,便没有丝毫嫌弃地咬了一口。

他鼓着腮帮子咀嚼着,道了一声“真甜”后,另一只手则将文件举了起来:“老总,授衔名单已经拟好了,还得您来指教一下”。

由于整个授衔名单涉及上千人,一时半会儿也看不完,朱德便先收了下来,等过几日再给答复。

对此罗荣桓也是理解的,闲谈几句后便离开了西楼。

可令他没有想到的是,当天夜里朱老总就打来了电话,颇有些生气地说道:“名单里怎么没有肖新槐的名字?”

罗荣桓一时语塞,沉默半晌后只能说再开会研究研究。

而在第二天的中南海会议厅内,朱老总更是直截了当地表明立场:“没他不行!”

一旁的彭德怀也面色凝重,拍着桌子附和起来:“要不是他身子垮了,现在就该坐在这儿和我们一起开会喽”。

就连陈毅看完名单后也认为,应该把他的名字添上。

那么,这个肖新槐究竟是何许人也,为何朱德、彭德怀、陈毅三位老总对他如此看重,以至于无论如何也要把他的名字加在授衔名册中呢?

而最终事情的结局又是怎样?肖新槐被授予了什么军衔呢?

1907年,肖新槐出生于湖南省宜章县上石口村的一个贫苦家庭。

在那个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的动荡年代里,普罗大众能够吃上饱饭都是不易,更不要提读书写字了。

所以,家境贫寒的肖新槐只是上了一年私塾,就辍学回到家中,跟着父亲、哥哥上山砍柴,来赚些微薄的收入贴补家用。

可奈何他咬紧牙关、满头大汗地将那耗费了全身力气才砍来的木柴拖到集市上,换来的铜板却只能换半袋糙米。

这一刻,年幼的肖新槐抚摸着被麻绳勒出的斑驳血痕,不仅小声啜泣起来:“这世道,连活命都难……”

1927年初春的一个清晨,肖新槐如往常一样来到镇上的集市,却被墙上张贴的布告吸引过去。

原来就在不久之前,县里成立了农民自卫军,正在招揽穷苦子弟。

此时的肖新槐已经年满20岁,虽然常常忍饥挨饿,但干农活练出的健硕身体还是有一膀子力气。

于是回家后的当天夜里,他独自一人坐在门口,默不作声地把玩着手中的梭镖,最终下定了决定,要去参加农民自卫军,不再受地主恶霸的欺负,这也或许是自己唯一的出路。

临行之前,他冲着年迈的父母重重地磕了三个响头,随后头也不回地朝着远方大踏步走去。

在他参加宜章县农民自卫军后不久,由朱德领导的南昌起义军余部便来到了这里,并将这支农民武装收编。

就这样,肖新槐成了一名革命军战士,并在1928年1月随大部队参加了湘南起义,并最终来到了井冈山。

凭借着在战场上的出色表现,肖新槐屡建奇功,被组织上破格吸纳为共产党员。

1933年1月,国民党反动派调集了近50万兵力,对中央苏区发起了近乎疯狂的“围剿”。

经过一番恶战,红军将士们早已疲惫不堪,可仍有一支敌军如钉子般插入中央红军总部的大后方,对方火力极其猛烈,战士们接连发起几次冲锋,都没能拿下敌人的阵地。

这天夜里,身为红十二军军长的陈毅正一筹莫展地站在山顶的掩体后,望着远处敌人那灯火通明的指挥部出神。

就在这时,身后突然传来声响,警惕的陈毅连忙转过身来,手中的火把照亮了肖新槐那黝黑的脸。

肖新槐自然清楚他因何发愁,嘿嘿一笑指了指远处的那片光亮:“他们驻扎在源头村,这个距离的话……”

话音戛然而止,他伸出手比划了几下,又仔细端详了一阵,才继续胸有成竹地说道:“我三发炮弹就能给端掉”。

闻听此言,陈毅原本紧蹙的眉头顿时舒展,眼神中迸射出光芒。

他克制不住心中的激动情绪,拍着肖新槐的肩膀说道:“要是能成,我请你喝米酒”。

第二天一大早,肖新槐就带着几名战士,将缴获来的一门迫击炮推了出来。

经过一番简单的测量,他便将一枚炮弹装填上去,伴随着一声轰鸣,远处的敌军指挥所被炸得分崩离析。

紧接着,肖新槐又让战士接连装了两枚炮弹,都精准地击中目标。

当陈毅得知肖新槐果真三发炮弹端掉了敌军指挥所,自然也是高兴得合不拢嘴。

抗日战争爆发之后,肖新槐担任八路军120师独立第二支队司令员。

1939年夏天,120师主力部队在冀中平原与日寇展开了一场战斗,而当敌人撤退之后,肖新槐便带着一支小队打扫战场。

可他没有料到的是,仅仅几个小时之后,敌人竟然卷土重来。

原来,日寇之所以撤退、是去搬救兵的,而眼下耳畔依稀能够听到一阵轰鸣。

“不好,鬼子的坦克来了”。

肖新槐赶紧命令战士们躲进壕沟内隐蔽,而他则悄悄探出半个脑袋,观察着敌人的动向。

果不其然,一支大概100多人的日军部队、以及三辆坦克正朝着这边赶来。

他不由得倒吸了一口凉气,凭自己这支小队20几人,正面硬刚恐怕还不够敌人塞牙缝的。

于是,他的大脑飞快运转,赶忙对手下说道:“快去,把地雷埋到第三道沟里,等坦克过去了再炸”。

虽然战士们有些担忧,但还是选择相信司令员的判断,连忙弯着腰跑到第三道壕沟,将仅剩的几枚地雷埋了下去。

等到日寇进入打击范围后,肖新槐大手一挥:“给我炸!”战士们当即按下了引爆器。

爆炸声震耳欲聋、直冲天际,而敌人的三辆坦克也冒起浓烟,瘫痪在壕沟里,原本的100多名敌人能动弹的、也仅剩一半,而且他们各个如同惊弓之鸟一般,基本丧失了战斗力。

肖新槐怎会放过这大好的机会,连忙带头开枪射击,不费吹灰之力便将这股残敌全歼。

在之后的日子里,肖新槐一直都活跃在前线战场上,先后担任晋察冀军区第十军分区参谋长、独立第二旅旅长、第六纵队副司令员兼参谋长、第60军军长等职务。

新中国成立之后,时任66军军长的肖新槐率部驻扎在天津,担负海防任务。

1950年10月底的一天,他突然接到华北军区的命令,要求66军紧急前往朝鲜战场。

早在半个多月之前,由13兵团以及42军组成的志愿军先头部队已经进入朝鲜半岛,而眼下抗美援朝战争已经打响,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势力强悍,继续后续部队入朝支援。

肖新槐没有片刻犹豫,当即召开了一场全军动员大会。

会场上,他那沙哑的嗓音在风中激荡:“同志们,美帝的飞机已经把平壤炸成了一片火海,他们甚至要进攻我们的东北边境,能放任他们继续嚣张下去吗?”

台下数万人群情激奋地怒吼道:“绝对不能,打倒美帝国主义!”

在接下来的两天时间里,66军将士们穿越渤海湾,直扑朝鲜战场。

可由于行军仓促,战士们并没能配备充足的棉衣,就连随身携带的口粮、也都是加了点粗盐简单炒制而成的面粉。

面对如此窘迫的情境,肖新槐更是坚定地说道:“宁肯饿着肚子打仗,也不能让美帝国主义的飞机坦克碾过我们的战壕!”

来到志司所在的大榆洞之后,身为志愿军总司令的彭德怀更是毫不客气地说道:“你们是华北野战军的王牌,要是让美国人从侧翼包抄了西线,我拿你是问”。

在第一次战役中,初来乍到的66军就吃了大亏,由于对地形不熟悉,他们未能完成原定的穿插任务,导致放跑了南撤的美军第24师。

对此,在战役结束之后的总结大会上,彭老总怒不可遏地批评起来。

“你们66军来朝鲜是打仗的吗?当然不是,我看你们是来旅游的!”

粗犷的嗓音在偌大的会议室内回荡,震得头顶的电灯微微摇晃。

而肖新槐低垂着脑袋听着这一切,最终缓缓摘下军帽。

没能完成任务,也不全是66军战士们、或者说是自己的责任。

毕竟美军的24师高度机械化,他们有充足的卡车输送士兵,而反观我们呢?战士们只能靠两只脚赶路。

沉默了许久,颇有些不忿的肖新槐终于开口了,他指着墙上的作战地图说道:“我们炸毁了公路桥,敌人的24师至少被拖住了18个小时……”

话还没说完,彭老总便摆手打断了:“说这么多有什么用?你们堵住敌人了吗?任务完成了吗?”

一连串的反问,令肖新槐哑口无言,而他也暗下决心,一定要打一场漂亮的翻身仗。

1950年12月31日,第三次战役打响了,肖新槐亲率66军突破了“三八线”,顶着存粮消耗殆尽、以及随时被敌人包抄的风险,在零下25度的严寒深夜对敌军阵地发起奇袭。

战士们挑破敌人的铁丝网,趴在冰凉刺骨的地面上匍匐前进,最终摸到了敌军阵地近前,对其发起猛烈攻势。

凌晨时分战斗结束,66军取得了歼敌4000人、缴获汽车98辆的巨大战绩。

当捷报传到志司后,彭老总欣喜地下达了嘉奖令,并且特意称赞道:“肖新槐同志指挥若定,再现红军夜战神威!”

1951年3月,正值第四次战役进行期间,身在前线的肖新槐突然晕倒了。

革命年代他曾身负重伤,而在朝鲜战场由于压力巨大、身心俱疲,导致旧疾突发,已经无法再指挥战斗。

于是,中央军委决定将肖新槐召回国内,并安排他回湖南老家静养。

直到《朝鲜停战协议》签订,他也未能重回战场。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之后,我国边境重归往日的平静,授衔一事也开始提上日程,这项重任自然也落在了时任总干部管理部部长的罗荣桓身上。

按照当时的规定,凡是离开军队系统的将领、一律不授军衔,所以罗荣桓在安排名单时,并未把肖新槐加在其中。

而这个举动,也惹得朱德不满,义愤填膺地说道:“名单里怎么没有肖新槐?这怎么能行呢?”

此言一出,也受到彭德怀、陈毅两位老总的支持,一致认为应该给他授衔。

事情愈演愈烈,最终众人一起来到菊香书屋。

而毛主席经过慎重考虑后,拿起钢笔在中将一栏中写上了肖新槐的名字,并说道:“依我看,以肖新槐的资历、功劳,授中将都有些低了”。

“只是这几年他一直不在军队,就暂时授个中将吧”。

1955年9月27日,当肖新槐来到中南海怀仁堂,佩戴上象征着中将军衔的二星肩章后,不禁泪流满面:“比起牺牲的战友们,我哪有脸接受这个荣誉……”

一旁的毛主席、朱德等人赶忙安慰道:“这是你赢得的,实至名归!”

由于身体原因,在后来的漫长岁月里,肖新槐因为身体原因一直处于离职休养状态,直到1980年8月2日在北京病逝,享年73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