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后被美国制裁5次,却5年增长20倍!溢达集团的内生动力是什么?
2020年,因为坚持使用新疆棉,溢达被列入美国的实体清单,欧美订单几乎归零。
此后5年间,溢达先后被美国制裁5次,却在强压下逆势增长:内销5年增长20倍,C端用户突破百万。
溢达集团表示,成功突破制裁的秘诀在于,要变“借船出海”为“自主航行”,另外还有“三个锦囊”:
第一是意识转变,从“客户要什么我们就做什么”的代工思维,转向“消费者喜欢什么我们就做什么”的品牌思维。
第二是产品转型,拿出真正高端、创新的产品,满足国内市场的新需求。
第三渠道重构,通过展会、电商、直播等等,用更多的方式主动触达用户。
然而,就像懂得许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一样,发力品牌、技术、渠道,道理其实大家都懂,但真正实施却并不容易。溢达之所以能快速精准实现转型,内生动力究竟从何而来?梳理其发展历史和经营现状,可总结以下三点核心要素:
全产业链布局:从棉花到成衣的“护城河”溢达的核心竞争力源于其覆盖“棉花种植—纺纱—织布—成衣制造”的全产业链布局。自1995年起,溢达在新疆投资超1亿美元建立棉花基地,培育优质长绒棉,并通过“不打白条”的即时支付政策,与棉农建立了长期信任关系。这种垂直整合模式不仅确保了原料质量与供应稳定,更将中间环节成本压缩至最低。
在生产端,溢达曾连续15年稳居中国全棉梭织衬衫出口额榜首,年供应全球知名品牌超1亿件衬衫。当制裁导致欧美订单流失时,全产业链优势迅速转化为内销动能:一方面为李宁、安踏等国产品牌提供高端面料,另一方面通过自有品牌“十如仕”和“派”直击终端市场。如今,两大品牌年销量较创立初期增长20倍,印证了全产业链战略的前瞻性。
“长期主义”哲学:
“不上市、不跨界”的专注
溢达的“不上市”策略,使其免受资本短期逐利干扰,得以将资源聚焦于产业链深耕。
杨敏德坚持“深耕纺织不跨界”,将精力与资本投入技术研发与品牌运营,最终实现无水印染等重大技术突破与品牌传播。这种“慢工出细活”的专注精神,在2025年中美贸易战升级时显现出战略价值:当多数外贸企业为转型焦虑时,溢达已凭借内销策略“轻舟已过万重山”。
此外,杨敏德通过公益助学、棉农培训等项目在新疆构建社会资本网络,使企业在政策与民意支持下更具韧性。这种“商业向善”的价值观,与企业的长期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品牌叙事能力:
从幕后到台前的情感共鸣
做品牌要比代工要难得多。
因为做代工,只需要产品品质过硬;而做品牌,产品过硬只是基础,更重要的是需要与消费者建立情感连接,讲好品牌故事。
从代工到品牌的转型,本质是“从产品思维到用户思维”的跃迁。溢达的独特优势在于,其品牌故事天然承载着“支持新疆棉”“硬刚美国”的爱国基因,这为品牌传播提供了强叙事支点。2021年李宁因标注“新疆棉”标签走红,作为其最大供应商的溢达随之进入公众视野,品牌知名度飙升。
但是,外在曝光只是起点。集团迅速从幕后走向台前:溢达2021年开通视频号,杨敏德频频亮相公开场合,将品牌故事的核心——新疆棉、绿色生产、高品质与爱国情怀——转化为与用户的情感连接。这种“从原料到价值观”的立体化叙事,使溢达在国货崛起的浪潮中占据C位。
溢达的逆袭,本质是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缩影。在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全球供应链重构的背景下,溢达用实践证明:唯有将“硬实力”与“软实力”深度融合,方能在逆境中开辟新航道。
来源:纺友网 央视新、纺织服装周刊 、溢达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