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部不适有征象,别忽视这些变化,日常防癌有妙招
声明: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参考文献:《中国早期胃癌筛查与早诊早治专家共识》《胃癌筛查及预防中国专家共识(2017,上海)》《胃癌防治知识手册》《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国专家共识(2017年,上海)》
李先生今年56岁,一直有"老胃病",常年间断服用抑酸药物缓解不适。最近半年,他发现老毛病似乎变了性质:饭后胀痛加重,食欲明显下降,体重不知不觉掉了近5公斤。家人硬拉着他去医院检查,才发现胃部肿块已经形成,确诊为中晚期胃癌。医生遗憾地表示,如果能早点发现,治疗效果与预后会好很多。

胃癌是我国高发恶性肿瘤之一,据统计,我国胃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位居恶性肿瘤的第二位和第三位。值得注意的是,大多数胃癌患者在早期并没有典型症状,或症状与普通胃病相似,容易被忽视。当出现明显症状时,往往已经到了中晚期。
那么,胃部不适到底何时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呢?哪些变化可能预示着胃病正在恶化?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做好胃癌预防?

慢性胃病是胃癌的重要危险因素。许多研究显示,胃癌并非凭空出现,而是在一系列病理变化基础上逐渐发展而来。胃炎、胃溃疡、胃息肉等慢性胃病患者需特别关注自身健康变化。特别是慢性萎缩性胃炎、胃肠上皮化生和胃肠上皮异型增生被认为是胃癌的前期病变,这些患者的胃癌发生风险明显高于普通人群。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胃癌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列为Ⅰ类致癌因子。我国幽门螺杆菌感染率高达40%~60%,这也是我国胃癌高发的重要原因之一。许多人感染后没有明显症状,但长期感染可导致慢性胃炎,进而增加胃癌风险。因此,对于确诊感染幽门螺杆菌的人群,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规范根除治疗十分必要。

胃病向胃癌转变时,身体会出现一些值得注意的变化。持续性消化不良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信号。普通胃病引起的消化不良通常会随着饮食调整或药物治疗而改善,但如果症状持续加重且药物效果不佳,就需要提高警惕。特别是那些以前从未有过胃病,突然出现且持续存在消化不良症状的中老年人,更应及时就医。
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往往是身体发出的重要警告。当胃部病变影响到食物摄入和吸收,或者肿瘤本身消耗大量营养物质时,患者常会在短时间内出现明显的体重减轻。如果三个月内无明显原因体重下降超过5%,应当引起重视。

进食时出现的疼痛感也是一个重要征象。与普通胃痛不同,胃癌患者可能在进食过程中出现明显加重的疼痛,甚至出现吞咽困难。这种情况可能是因为肿瘤影响了食物通过食管和胃的正常过程。
黑便或血便需要立即就医检查。胃肠道出血是消化道肿瘤的常见表现,可能表现为黑色柏油样大便或直接的血便。很多患者容易将这些症状误认为是痔疮或其他良性疾病,从而延误诊断。
持续性疲劳乏力也可能是胃部疾病恶化的间接表现。当胃癌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可导致贫血和营养不良,患者会感到异常疲劳,即使充分休息也无法缓解。

了解了这些变化,我们应该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做好胃癌预防呢?
合理膳食是胃部健康的基础。研究表明,高盐、腌制、熏烤、过热食物摄入增加胃癌风险,而新鲜蔬果则有保护作用。建议每天摄入400-500克新鲜蔬菜水果,减少腌制食品摄入,饮食规律化,避免暴饮暴食。
戒烟限酒对胃癌预防至关重要。烟草中的有害物质会损伤胃黏膜,增加胃癌风险;过量饮酒则会刺激胃黏膜,促进致癌物质吸收。因此,戒烟并控制饮酒量是保护胃部健康的必要措施。

高危人群应当进行规范筛查。具有胃癌家族史、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息肉、幽门螺杆菌感染等高危因素的人群,应当遵医嘱定期进行胃镜检查。胃镜是目前发现早期胃癌最有效的手段,可以发现肉眼难以察觉的微小病变。
心理健康同样重要。长期精神紧张、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会影响消化系统功能,加重胃部不适。学会调节情绪,保持良好心态,也是胃部健康的重要一环。

定期体检是早期发现的关键。许多胃癌患者在早期并无明显症状,通过定期体检可以及时发现问题。40岁以上人群建议每1-2年进行一次包含消化系统检查的体检。
值得注意的是,胃癌的治疗效果与发现时间密切相关。早期胃癌经规范治疗后,5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而晚期胃癌的5年生存率则不足30%。正如我国著名胃肠外科专家汪建平教授所说:"胃癌并非不治之症,关键在于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任何持续存在的胃部不适都值得重视,特别是当传统治疗方法效果不佳时,应当考虑进一步检查。在日常生活中做好预防工作,关注身体变化,才能真正守护胃部健康。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章开头已标注文献来源。本文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寻求线下医师帮助。别忘了点赞转发给家人朋友,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