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大乌龙?护士论文惊现“男性子宫肌瘤”,院方:已反馈核实

社会 05-05 阅读:0 评论:0

近日,一篇由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护士撰写的医学论文引发轩然大波。论文标题为《针对性护理干预在子宫肌瘤围手术期的情绪和生活质量临床应用效果》,其中竟将55名男性列为“子宫肌瘤确诊患者”。这一违背生理常识的“神操作”迅速被网友扒出,成为舆论焦点,也折射出学术圈亟待整改的乱象。

荒诞数据:男性如何患“女性专属疾病”?

论文显示,研究纳入80例子宫肌瘤患者,其中对照组27男13女,观察组28男12女。然而,医学教材明确界定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系统疾病,男性并无子宫这一器官。网友调侃:“这研究重新定义了人类生理结构”“建议下一步研究男性乳腺癌发病率”。更令人愕然的是,所有“男性患者”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论文还强调“经妇科检查确诊”,漏洞百出到令人啼笑皆非。

谁该为学术失范买单?

事件背后暴露多重问题:

作者专业性存疑:论文第一作者霍某静为注册护士,非执业医师,其医学基础知识的匮乏令人担忧。网友质疑其是否通过“代写”或“拼凑”完成论文。

期刊审核形同虚设:该论文发表于《实用妇科内分泌杂志(电子版)》,尽管影响因子仅0.354,但作为专业期刊,竟未发现性别与疾病的矛盾。网友讽刺:“编辑审稿时在梦游?”

职称评价体系畸形:当前医护职称晋升普遍依赖论文数量,导致部分从业者为凑数铤而走险。有评论指出:“当论文成为硬通货,严谨性就成了牺牲品。”

舆论热议:从调侃到深层反思

网友的吐槽虽带戏谑,却直指核心:“滑天下之大稽,离宇宙之大谱”“下次该研究火星人的产后护理了”。更多人担忧此类论文可能误导临床实践,甚至呼吁彻查涉事期刊的审稿流程。此外,公众将此事与此前“体检报告造假”“论文抄袭”等事件关联,质疑医疗学术领域的整体公信力。

院方回应与行业警钟

截至发稿,齐鲁医院尚未公布详细调查结果,仅表示“已反馈核实”。然而,这一事件已为学术界敲响警钟:医学研究容不得半点虚假,从作者到期刊,从导师到评审,每一环节都需严守底线。若放任“男性子宫肌瘤”这类闹剧频发,损害的不仅是个人声誉,更是公众对科学严谨性的信任。

结语  学术造假如同“蚁穴”,看似微小,却能溃堤千里。当一篇护士论文都能颠覆生理学常识,我们是否该反思:在追求论文数量的同时,是否遗忘了“求真”这一科学的初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