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房工作结束,我拿到两套公寓房
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个人观点,欢迎批评指正,若有侵权请联系修改或删除。
近日,单位开展了新一轮公寓住房分配工作。那些翘首以盼多年的战友,终于如愿以偿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安居之所,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然而,也有不少战友因未能选到心仪的房子,满心失落与惆怅。
这场牵动人心的住房分配,恰似一面镜子,映照出“几家欢喜几家愁”的现实图景。
文|剑客北海
图|大唐
编辑|剑客乐山

根据相关规定,为符合条件的军人按级别分配相应面积的公寓住房,是保障军人基本居住需求的重要举措,承载着对军人奉献的关怀与尊重。
但当制度从文本走向实践,诸多现实问题逐渐浮出水面,亟待解决。
一是房源紧张,排队周期漫长
当前,“僧多粥少”是多数单位面临的共性难题。
有限的公寓住房数量,难以满足众多等待分配人员的需求。这使得分房成为一场漫长的 “等待游戏”,等待时长充满不确定性。
公寓住房相对充裕的单位,等待周期或许为两到三年;而在房源稀缺、排队人数众多的单位,十年八年都难以盼到分房的情况也屡见不鲜。
过去转业门槛较低时,部分战友直至转业,都未能等到单位分配住房。
如今,随着服役年限延长,住房流转周期也相应拉长,进一步加剧了分房的难度与等待时长。

二是新单位建设滞后,住房保障缺失
通常情况下,多数单位或多或少都有公寓住房可供分配。
但在部队建设发展进程中,新组建的单位面临着基础设施不完善的问题。
这些新单位仅能勉强保障军人的基本住宿需求,根本无法提供公寓住房。
对于在这些单位服役的军人而言,住房保障成为一大难题,基本居住权益难以得到有效落实。
三是大城市高房租,经济压力沉重
服役地点的不同,也让军人面临截然不同的住房压力。
在小城市服役,即便暂时无法分配到公寓住房,较低的房租加上租房补助,经济负担相对较轻。
然而,在大城市,租房价格高昂,即便有单位发放的租房补助,军人仍需承担相当一部分费用。
大城市物价高、生活成本居高不下,房租支出无疑给军人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
许多军人配偶为了节省开支,不得不放弃随军,夫妻长期两地分居,给军人家庭生活带来诸多不便与情感上的缺憾。

四是供需矛盾突出,资源利用低效
供需错位的现象在不少单位普遍存在,且解决难度较大。
许多年轻军人急需住房时,因单位房源紧张,只能无奈等待;而当终于轮到他们分配住房时,可能为了孩子上学等原因,已在驻地购置房产。
理论上,这些不再需要单位公寓住房,完全可以放弃选择单位的公寓住房,将资源留给有需要的战友。
但实际情况是,绝大多数人即便不需要,也会选择接受分配。
因为一旦轮到自己分配住房,租房补助就会停发。不要单位分配的公寓住房,租房补助也没有了,一些人会觉得亏。
这种政策设定使得不少人即便让住房闲置,也不愿放弃分配资格。
如此一来,既造成了公寓住房资源的浪费,又使得真正有住房需求的军人无房可住,加剧了住房分配的矛盾。
五是面积标准难达标,居住需求难满足
前些年,部队对军人住房面积标准进行了调整,这原本是一项惠及军人的利好政策。
然而,现存的公寓住房大多是早年按照旧标准建设的,难以满足新的面积要求。
为解决这一问题,部分单位采取分配多套住房或改造房屋结构等方式,以确保住房面积与军人级别应享受的标准相符。
但仍有一些单位因客观条件限制,无法保障军人应享受的住房面积。
这就导致部分军人不得不选择在外租房,进一步增加了家庭的经济负担,也使得军人的住房需求难以得到充分满足。


当前,随着回家住宿政策的推行,未来对住房保障的需求预计将持续增长。
然而,公寓住房现存的诸多问题解决难度较大。
过去,部分战友通过购买商品房缓解住房压力,但近年来,军人工作调动频繁,加之二手房市场遇冷,这条路径也愈发艰难。
因此,完善军人公寓住房分配政策已刻不容缓。
而要完善这一政策,需以问题为导向,从房源供给、分配机制、配套保障等多维度协同发力,构建更科学、更人性化的住房保障体系。
例如:
在供需机制上,可建立灵活的让渡补偿制度:对于已轮到分房但无实际需求的军人,若主动将分房资格让给有需求的战友,可继续领取租房补助,以此降低空房率,提升住房保障效率。
租房方面,建议有条件的单位,可以帮助战友们申请地方保障性住房,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经济方面的压力。
尤其是回家住宿政策推出以来,不少不符合随军条件的军士配偶来到驻地,他们一方面放弃了两地分居费、探亲路费,一方面自己承担较高的租房费用,经济压力着实大。
能够申请到地方保障性住房,就能减轻一定的经济压力。
解决军人公寓住房分配问题,不仅是保障军人基本权益的需要,更是增强军队凝聚力、提升战斗力的重要举措。
唯有通过不断优化政策、创新机制,才能让军人真正实现“安居”,从而全身心投入到国防事业建设中,为国家的安全与稳定贡献力量。